赵寿山将军的家乡情
赵寿山将军的家乡情
公元1894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赵寿山(原名生龄,字杜亭)出生于陕西省户县定舟村(定周村)。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满清腐朽统治末期,距1911年10月10日爆发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王朝,近在咫尺,不过十数年光景。
这一年按中国干支纪年称为甲午年,是年7月25日,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引爆中日海战,因此又被称为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打造出来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经过一番激烈交战之后,遭到全军覆没,中外为之震惊。
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895年4月17日,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自此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中国的欲望开始熊熊燃烧,并且越烧越旺。
也许是命运的有意安排,或者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赵寿山恰恰就出生在甲午战争期间。“国事不堪民益苦,列强环伺谋瓜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后辈不忘前世之耻,命中注定似乎就是为了“掮洋枪打洋鬼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位于西安西南,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渭河,距西安市区约三十公里。定舟村在户县县城正北约十二公里处,是一个很大的村落,由村北望,渭水似一条银带向东蜿蜒而去。
定舟村的建村历史很早,据说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部属张,王,李,赵,蒋,杨,夏,石,单,魏等十户军籍就奉诏屯田落户于定舟村。而赵寿山的先祖,则是清朝末期从河南开封逃难过来的。开始先到了陕西关中的长安县,后来因当地有些人欺生,不得已又逃至户县,总算在县城北边的定舟村落了户。回忆起祖上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逃难经历,赵寿山曾苦笑着对自己的孙子说道:“我们赵家再往上推算,应该是赵匡胤的后人。”
户县是赵寿山的出生之地,他一生都热爱牵挂着这块故土,他的字“杜亭”即为户县的别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二月,当时的旧中国正处在“满清虽倒军阀起,割据混战日纷纷”(赵寿山诗句)的混乱年代,赵寿山在汉中勉县为武侯墓拜殿题写了“王业不偏安两表於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这幅楹联,以文言志。落款时他特别署名为“陕西汉中区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题并书”,可见赵寿山以自己是户县人为荣。
但是,赵寿山一生牵挂热爱着的并不仅仅只是户县一个地方。从1937年7月8日他在江西庐山向蒋介石请缨抗战开始,到1944年3月10日被蒋介石强行调离河南抗日前线为止,近七年中,赵寿山率部先后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抗击日寇,仅在山西就整整打了三年仗。他从晋东的娘子关转战到晋中的太原,再从晋西的碛口镇转战到晋东南的晋城、高平,最后又转战到晋西南的中条山和茅津渡,驰骋疆场、奋勇杀敌,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山西。
1940年底,赵寿山又率部到河南抗击日寇,守卫郑州黄河铁桥两年零七个月。时值水、旱、蝗、汤(恩伯)四害同时降临河南,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赵寿山在防区设立粥棚,赈济灾民,收容孤儿,和河南百姓共度难关。
赵寿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他胸怀博大,爱心无边,凡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如陕西户县、河北保定、山西高平、平陆望原村、河南巩县小黄冶村、荥阳苏寨村等,到处都播撒下了他“大爱”的种子。在赵寿山的心目中,幅员辽阔而又饱受外辱的广袤国土就是他的一个“大家”,他热爱她,保卫她,不容任何外敌来侵犯凌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