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浩: 老校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校长1984年到北京探望在京安家的大儿子。当校友们知道后,都表示要去看望他。但他却说,“你们工作忙,不要来。由我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你们各自家里的情况。”于是他一家一户联络大家,问明坐车的路线和时间,自己和夫人一起前往。后来我们担心这样两位老人太辛苦了,就派人去接他们,然后大家到比较临近的同学家与老校长相聚。老校长见到大家非常高兴,对离校多年的旧日学子问长问短,关怀备至。他还热心手把手地教我们打太极拳,要我们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老校长一辈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指导学生。他在来北京前就把在北京工作的侨中校友名单寄给了我和翁延年,要求落实名单上每个人的地址和电话。所以他到北京就问我们联络的情况怎样? 并且要求我们:希望在我离开北京之前,能看到侨中北京校友会成立。在他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在校友们共同努力下,侨中北京校友会于1984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召开了成立大会,选出委员7人。至此,校友会每年都召开一次在京全体校友大会,并逐渐健全组织机构,选出会长、副会长和委员。
每当校友们在一起活动时,我们都不会忘记王校长和夫人。是他们把我们介绍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全体委员决心以王校长为榜样,努力为侨中北京校友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吴开统同学代表大家给王校长去信,汇报校友会活动情况,并在信中提及早年毕业的校友如今也都年纪长了,身体大不如从前。王校长就在回信中,介绍了自己保养身体的一些做法,还附上《如何安度晚年》的文章,谦和地要与我们“交换意见,望阅后来信谈谈”,吴开统、杨秀伟和我都给王校长复了信,对他给予老学生们的持续关怀表示感谢。
当王校长在吴开统的信中得知我的脚跟跌伤时,特地来信表示慰问:“获悉你脚跌伤,幸喜已治愈出院。未悉康复情况如何?是否走路自由? 甚念! 你的身体条件很好,相信康复必比他人快,望在医生指导下,练习走路,争取较快行动自如。可吃些猪骨汤,增加营养,保重为盼。”这些具体指导和鼓励使我增添了战胜伤痛的信心。从中也可以看出王校长对学生的负责是一辈子的。
有一次,他老人家需要购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气功书和录音带两盒。我托同学带去给他。他收到后来信打听价钱,我们给他去信,告诉他不必还钱,是大家送给他锻炼身体用的。结果他还是按书上定价和录音带的标价把钱寄回来,还说若钱不够,下次再补寄。
王校长一辈子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王校长爱护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1952年本市为利于对侨生的管理,全市侨生集中到华侨中学就读。由于当时各学校课程进度、内容各异,同学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王义炽校长在欢迎会上对我们说:形势需要,安心学习,创造条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当时我刚从联合中学转来华侨中学读高二,个人的基础较差,跟不上班里的学习进度,同学们组织了互助组,主动帮助我复习功课,还特意帮我在校外租借房子,晚上同学们辅导再晚也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1953年我高考落榜后,因为是侨眷,家人都在国外,我便把母校当成自己的家,所以仍住在学校里,准备参加春季班复习功课翌年再考。王校长得知后,亲自前去安慰我,他担心我的经济情况,主动询问我是否愿意边学习边在学校的实验室工作,可以解决实际困难。随后安排我跟春季班听课,并向班主任林老师和班干部说明情况,请他们帮助我。这样,在老师和同学们加班加点辅导下,第二年我终于顺利考上了北京的中央体育学院(现改为北京体育大学)。在大学里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大学游泳研究生班跟苏联专家学习。195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了助教,直至成长为副教授。王校长的关心,化作我源源不尽的奋斗动力,使我不仅在学习方面取得进步,还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在校期间,相继当过班长、团小组组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等等。
王校长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他治学严谨,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求实创新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数万名侨中毕业生,他给我们的母校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校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02年2月6日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