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隆:十年“关工”费心力 鞠躬尽瘁为后人
1997年10月1日,王义炽名誉会长悄然地走了。噩耗传来,“关协会”全体同志禁不住潸然泪下,感到无比悲痛和惋惜。我与王老在“关研会”和“关协会”一起工作接近十年时间,他的一举一动、一物一事,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好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王老是本会的开拓者、创立者和出色的领导者。他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离休后情系下一代,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至高无上的革命情怀,呕心沥血谱写了一曲曲黄昏颂。
1988年下半年,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王老,在市老干部局号召下,放弃了过个欢乐轻松晚年的打算,发动串连组织了32位老同志,成立了汕头市老干部关心青少年成长研究会。我是在王老的帮助教育下参加“关研会”工作的。我原是金园区两委办公室主任,87年我退休后,有一次碰上他,他就对我说:“老周你来参加关心青少年成长研究会吧!”我不了解“关研会"是干什么事的,他说:“关心青少年,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我们老同志发挥余热的好去处。"我说:“既然您说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我就来学习吧。请您多指导!”他说:“这是一项新工作,大家一起来学习吧!”这样我就在1988年9月16日上午在市干休所楼下会议厅参加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王老对工作真是尽心尽意,积极主动,日夜操心。有一次他有事去向市一位领导汇报,早上未八点就到市领导办公室等待。不巧领导接待外来的客人至11点多才结束,但王老仍然耐心等待,直到领导送走客人才听取他的汇报。事后他跟我们说:“我们找市领导也要耐心呀!不能埋怨,因为领导同志日理万机,争取一点时间听我们汇报确实不容易。我虽等了三个多小时,但总比再来合算多了。”他是这样的为别人着想,使我们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
王老因为劳累过度,几次住院,但他仍然念念不忘会里的工作。有一次刚出院就要我到他家去,向我了解市区关研组织发展情况。当时澄海、潮阳、南澳已分别于1990年5月、1992年10月、1993年成立了关研组织,市区却还未有一个区成立,他很焦急,曾多次到各区联系。有的区领导口头上答应成立,行动上却还在观望;有的推说工作忙;有的说领导人选未定。这样连续敦促了近三年,至95年5月28日,升平区才建立了“关研会”。他得知后非常高兴,对我说:你曾在金园区工作,熟悉区领导,要尽力与他们联系,争取早日成立起来。在他的鼓励下,我竭力促金园区成立“关研会”,终于得到区领导的重视,指示区老干局负责,并要我担任副会长。我请示王老,他说:“可以嘛,这样联系工作更方便,将来还可以在区里搞一个试点。”这样,金园区于1996年5月30日成立了“关研会”。第二年,1997年9月11日,龙湖区也成立了。他老人家对市区关工组织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对“关研会”新领导班子予以肯定:“你们干得不错,为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大贡献。”
王老为创办会刊,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为了下一代》终于在90年10月顺利出版了,从此协会有一个宣传的阵地和会员经验交流的园地。王老亲自撰写了发刊词,并积极在会刊上发表文章,至95年,5年间他在第一至第十期会刊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每期都有一至二篇。由于他很注重理论学习,落笔之前事先都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因而他所撰写的文章,都高瞻远瞩,既具有超前意识又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1991年他撰写《中小学德育研究》一文,对一些学校和教师言行不一、使学校德育失去感染力和号召力作出了中肯的评估,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建议;王老在纪念建党70周年撰写的仅心潮澎湃忆前情》(即《党在我心中》——编者按)一文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文中他对文革所受到的磨难只有一句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受到诬陷,遭受残酷的摧残和迫害,我仍不动摇对党的信念,相信党一定能纠偏”,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一片赤诚。在1993年“关研会"研讨会上,王老在闭幕辞中所指出的:“做好调查研究,当参谋,提建议;当宣传员,进行呼吁、倡议、推动;当伯乐,发现好人好事,抓典型和好经验,予以介绍推广,还要了解薄弱环节,不足之处,做些拾遗补缺工作”,成了“关研会"的工作原则和方法。1994年王老一再撰写文章,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建议,对当时全市家长学校蓬勃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1995年王老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一体化,是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还具体提出了三个建议:1、在全市开展“三结合”宣传发动工作;2、加强领导,发展社会教育;3、通过试点指导面上工作。可惜他的建议发出后,如石沉大海,各有关方面尚未有反应。95年下半年,王老从医院出来后,埋头撰写《家庭教育负效应》一文,这成了他在《为了下一代》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他要求我也写一些学习心得文章。看到我勉力笔耕,每期都有文字刊登,就鼓励说:“你的文章写得还不错,有心得,有论文,有小故事,还有诗词。”我对他表示,一定要象他那样,为关心下一代事业作出无私奉献。这样,我在关工委一干就是13年。
王老,您安息吧,您的继承者正继往开来,开创着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8月22日,汕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终于成立了,圆了您和“关研会”同仁十年的梦想。关工委组织网络建设迅速发展,7个区县(市)和军休所以及90个街道(镇)已相继建立了“关工委”,潮阳市、金园区、澄海市的村居委基本建立了关工小组,至2001年底,关工组织已有1227个,成员7710人,形成四级网络。各基层关工组织建立后,又都组织成员的培训工作,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法,打下做好工作的基础。“关工委”全体成员走街道、下基层、访工厂、进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基层已形成制度。会刊《为了下一代》至今已出版23期,发表各种调查报告、经验总结、学术论文数百篇,受到社会和党政领导好评。此外,至2001年,发动捐资助学18万多元,扶助贫困子女入学372人,帮教失足青少年23人。
王老,您若在天有灵,看到现在“关工委"如此的兴旺,党委如此的重视,老同志们继续拼搏战斗精神如此的旺盛,您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坚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接力棒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新的贡献。
王老的道德风范,永远留在“关工委”成员的心中,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青年革命到耆年,教育英才意志坚。
勤政为民办实事,立身持正效先贤。
天公底事无情甚,归土之时有遗言。(注)
我辈缅怀须共勉,栽培后代永朝前。
『注』王义炽同志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求丧事从简,不开迫悼会。
2002年3月
(作者系汕头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