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卿:——侨中的领路人
——忆尊敬的王义炽校长
尊敬的王校长虽已逝世数年,但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令人永生难忘!我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每当回忆起在侨中六年(1950一1956)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发展变化、校长的敬业精神总是浮现在眼前。
牢牢把握学校的教育方向堪称王校长的突出贡献。解放初期的50年代,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等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为使广大青年学生得到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在王校长的领导下,学校里发动了参军参干的热潮,同学们纷纷写决心书,发出了“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时刻听从党召唤”的呼声。并且组织了“朱德战斗营”,每天黎明披星戴月赶到学校进行军事操练。放假期间,部分学生还深入到汕头火柴厂参加劳动、教工人唱歌、识字,宣讲抗美援朝的道理。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到金砂乡听取有关土改的报告和参观具有一百个门的地主庄园,了解地主的罪恶和农民的痛苦。与此同时,还陆续组织学生到乌桥工厂区参加民主改革的各种会议。所有这些活动都使我和同学们得到锻炼和教育。
1953年,毛主席向广大青年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王校长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全校大会上及时地提出:青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准备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更好地工作。学校要朝着“三好”的方向来培育学生,并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得到更好地成长。
随后,学校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例如,当时侨中只有校门前两个土篮球场,很快就收购了邻近的木料厂,使操场扩大了两倍以上,并安装了单双杠、高低杠、浪木、肋木、旋转梯、爬绳、跳高跳远沙坑等等体育运动设施。在教学楼后面还修建了灯光球场和演出舞台,可供正式球赛外,还成为开展团日、队日及文娱活动的良好场所。如在这里举行过歌舞比赛、化妆晚会、节日舞会等。此外,学校专门修建了一座跨越韩江的木桥,同学们兴高采烈地通过木桥到中山公园的大田径场去上体育课。每年还在中山公园运动场举行学校运动会。学校还组织了田径、体操、篮球等等运动队,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绝大部分同学都达到了“劳动卫国制”的标准。
为保证学生们学习好,王校长力聘许多优秀教师,如教物理的马桂生老师、教数学的林忠绥老师、教英语的林卓群老师、教语文的杨行老师、教历史的李汉英老师、教地理的张海隆老师等等举不胜举。他们的讲课质量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如课堂的前十分钟,采用提问或小测试的做法复习上次讲课内容;讲课的最后几分钟,对所讲内容进行简要小结;同时还试用“五级记分制”。学校所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也明显地上升。为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学校大力增加图书馆的藏书。记得当时我曾借阅过诸如“卓娅和舒拉”、“静静的顿河”、“延安保卫战”、“三千里江山”等优秀小说,深受教育。
在王校长的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努力下,侨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现了许多“三好’’学生。1954年,我有幸被评为学校第一批“三好’’学生,王校长亲自给我颁发了奖状。这成为激励着我不断努力进取的极大动力。
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环境,是王校长对侨中的又一重大贡献。侨中是由原先的海滨中学改称的。刚解放时,学校只有一座两层的教学楼,大约20余间教室。为接纳归侨学生,在学校后面购买了两栋二层小楼作为宿舍。但是,随着祖国在海外声望的不断提高,爱国归侨日益增多,大批侨生蜂拥而来,学校的教室和住宿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少侨生只好离校北上,到北京、天津、广州就读。尤其是1953年暑假,出现了侨生离校北上的高潮。面对这种情况,王校长呕心沥血地设法扭转局面。他一方面分别召开了教师和团支部会议(当时侨中尚未成立党支部),要求教师和团员们热情关心归侨学生,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王校长到处奔波,努力筹集款项,很快就在灯光球场旁边盖起了一排平房教室;在学校后面又购进了9栋三层楼的宿合,基本上解决了住校学生的需求;在学校左侧还办了个饭菜可口的大食堂。这样,侨中就形成了较为可观的规模,吸引和接纳了更多的归侨学生,学生总数由几百人增长到一千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省重点华侨中学,为祖国培养了许多有用人才。
当然,侨中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怀,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但王校长所付出的辛劳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侨中的发展壮大同王校长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热心关怀广大师生的优良作风也是密切有关的。记得50年代,王校长还担任汕头市委宣传部长和市教育局长等重要职务,工作很忙。但王校长却经常住在侨中校内,在教学楼二楼一隔为二的教室中,里间为卧室,外间为办公室,只摆了普通的桌椅。师生员工有什么事情,都可随时来找王校长,而他总是和蔼可亲地接见来访者。记得1955年冬,我被选进粤东区运动队,要到广州参加广东省第一届运动会。当时我担心影响上课,影响次年考大学,就去找王校长,要求不参加比赛。王校长及教导主任王林伟老师都耐心地鼓励我安心去比赛,回来后会请老师为我补课。果然,回校后,不少老师帮我补课,特别是马桂生老师花了许多业余时间,认真为我讲解物理问题,使我深深感到侨中的温暖,至今难以忘怀。
1956年我上大学后不久,王校长到广州开会,抽空到中山大学探望老战友陈彬同志(时任中大党委副书记),同时还约见了我,鼓励我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努力向科学进军,争取当红色科学家,这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又一个大动力。迄今,王校长亲切教导的声音还回旋在我的耳边。
令人爱戴的王义炽校长,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2002年1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