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枢:老校长王义炽永远活在我心中
老校长去世已四年多,但他生前的音容仍常常涌现在我的心头。显然,他活在我心中。细想起来,可能是作为他的学生,虽然只有两年,而在侨中的两年却奠定了我一生走向的基础。在我的经历中,这两年,是我生活得最紧张最有意义最愉快的两年。这又都是与老校长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我在喾光中学读高一时,就认识他了。他教我的历史课,但时间不长,后来知道他被捕入狱了。然而,他站在讲台上授课时,穿着西装,戴着眼镜,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形象,至今仍然记得。
49年冬本地解放。次年一月,我从大埔返乡复学。去市里转党的组织关系时,领导对我说,已将海滨中学改名为华侨中学,政府打算把它办成重点学校,以便接纳更多陆续回国就读的华侨学生,已派了全市唯一的教师党员王义炽去主持校务,让我也转学到侨中去。当时全市只有我是学生党员,因此也就与老校长一同编在尚未公开、人数也少的文教局党支部。由于我白天要上课,许多活动无法参加,有事就由老校长转达。我们的接触也就自然比一般学生多。后来因我负责校团支部与市学联的工作,为了便于管理,组织上才把我的关系转到团市委。
在侨中读书期间,我寄宿在校内,教室与老校长的办公室兼卧室相距仅几米之遥。因此,从早到晚,经常能够见到他。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工作忙碌,生活简朴,待人亲切,平易近人。
当时我作为学生干部,对全市学校的情况了解较多,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侨中的社会工作比其他学校好做。因此尽管我性格内向,钝于交际,拙于文笔,但由于校内的大环境好,也就支撑得住,连学业都还可以。因为,当时校内已有一大批爱国热情很高的华侨学生,他们是为了追求民主自由,为了读书升学,辞别亲人毅然回到新中国的。而以老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又深孚众望,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了良好校风,把学校办得极有生气,校内师生团结,奋发向上,民主气氛浓厚,从而使侨中成为本市一颗耀眼的新星。
老校长把学校办得如何,从毕业生的质量便可看出。就我们班而言,虽然52年1月就离校了,却都获得了较好的成长,品学兼优的学生居多。例如谢燕群、谢可群,从泰国回来不久,就入了团,参了军,以后又都上了大学;肖天就也是在侨中入团、参军,先在海校当学员,结业后即任教员,而他们并未读完高中。到北方上大学的,陈健敏进了北京大学,陈天洁等三人进了北京工业学院,陈广田、章一心进了天津南开,后来陈天洁、陈广田又都被选送去留苏,章一心留在南开,也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并留校读了研究生,我则先上了哈尔滨工大,后又被调到清华大学。仅就我知道的部分情况,便已表明,我们在侨中受到的教育是全面、良好的。
就我而言,不仅在上学期间,受到了老校长更多直接的关怀爱护,使我的社会工作进行得较为顺利,学业成绩也居于前列,让我终身难忘。甚至离校数十年后,当他于“文革”后不久来京探亲时,从人海中找到了我,并特地到我家中,看望我的妻子儿女,与他们亲切交谈。在后来的通信中,也一再表示关切。更令我感动不已的是,尽管接触只不过几小时,他就记住了我在北大读书的女儿的名字,并在后来的来信中,指名道姓询问她的学业情况。可见老校长已把教育事业溶进了血液中,关心自己的学生乃至学生的后代已成了他的生活目标,他为此奋斗了一生。
2002年1月30日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应用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