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王祖农-荣誉

在微生物学界,王祖农有很高的声望,先后担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兼普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微生物学报编委、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等。1978~1983年,任第二届山东省科协副主席。1981年国家建立学位制,他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他还热心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1953年在青岛加入九三学社,曾担任九三学社第六届至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第一届...

天堂的思念

你就这样走了? 过去与现在都不在遥远,然而大家对你的思念永远长存。。。《天堂路》这部书是我专为你们而写。。。

吉大原校长唐敖庆院士辞世

化学大师唐敖庆走了 吉林大学名誉校长、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我国杰出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7月15日11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昨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以及吉林大学网站,先后发布了这则消息。 唐敖庆,这个名字在中国化学界无人不晓,在世界化学领域也声名远播。他在中国建立了理论化学学科,并被称为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先生...

英勇善战 战功显赫━━王树声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05年生,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1928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他身遇...

唐敖庆-主要论著

1、唐敖庆.分子内旋转问题.化学学报,1954,20(1):46. 2、唐敖庆,孙家钟.范德华引力问题(I)对称陀螺分子的范德华引力.科学记录,1957,新辑1(4):219. 3、唐敖庆,沈家骢.活性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与动力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学术会议会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63. 4、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唐敖庆,孙家钟,江元生等).配位势场理论的研究(I)正八...

唐敖庆-科技组织领导者

1982年唐敖庆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后,非常重视学会工作,主张化学会要继承和发扬化学界老前辈、老理事长的优良传统,团结全国化学界,为发展祖国的化学事业而共同奋斗。他自己身体力行,为维护学术界的团结,树立优良的学风和会风,为提高我国化学学术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中国化学会领导体制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与其他三位理事长卢嘉锡、严东生、钱人元教授联合倡议,设立执行理事长制度,每人...

唐敖庆-独特教学风格

唐敖庆历来主张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从事教学又搞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因为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搞教学的教师知识面要宽,但不搞科研,教学就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搞科研的教师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要有深度,但不搞教学就无法开拓知识面,科研水平也很难提高。 他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并身体力行,即使进入老年之后,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继续进行开拓性的教学工作。师生...

唐敖庆-理论化学开拓者

唐敖庆是中国量子化学的主要开拓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为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在分子设计和合成新材料方面已经或即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50年代初美国著名量子化学家皮泽早期揭示了乙烷分子中CC单键的阻障内旋转效应。唐敖庆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外已有的数据和资料,提出了一个可以计算许多复杂分子内旋转的能量变化规律的公式,即势能函数公式。利...

唐敖庆-建设和发展吉林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唐敖庆到长春支援东北高等教育事业,与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有机化学家陶慰孙通力合作,率领来自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7名中年教师和11名应届毕业生,开创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经过30多年的艰苦工作,已使吉林大学化学系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并于1978年在该系...

唐稚松-名人教诲

唐稚松院士寄语毕业生:尊德行而道问学 中科院中科院软件研究所200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前夕,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唐稚松研究员,在寓所接受了软件所团委和研究生会的采访,并寄语毕业生:善于把握人生的发展机会。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唐稚松院士,还念念不忘即将毕业的科学院学生。得知要向毕业生谈一点人生体会,他即刻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自己原先在人民大学当老师,后来国家出台了科学...

唐稚松-人物评价

唐稚松先生治学严谨,极力维护科学的尊严,对学术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理论和软件方面的人才,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经常教导学生,作为科研人员,首先应具备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知,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取巧。 唐稚松先生热爱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奋斗了一生。在他访问斯坦福大学将近结束时,曾有美国记者问他,以他所具备的条件,为什么不争取留在美国?他...

唐稚松-人生历程

1925年8月7日(农历),唐稚松先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因生父唐子诚贫病早逝,自幼过继给寡伯母朱纯轩为子。其祖父唐成之,以藏中医书闻名湖南,是清末民初在长沙最早创办新型学校的人士之一。 1940-1944年,唐稚松先后在湖南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初中部和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1945-1950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及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学习。在学期间,他文理各科成绩均很突出,尤以诗词受重于师长。 ...

唐稚松-学术成就

唐稚松先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包括图灵奖获得者Pnueli教授在内的众多国外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1995年,由斯坦福大学Z.Manna教授提议,国际学术界为庆祝唐稚松先生70寿辰在北京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由WorldScientific出版社出版。 唐稚松先生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并著有诗词作品集《桃蹊诗存》(桃蹊是他的笔名)。专著《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上、下册(科学出版社...

为著名经济学家汪尧田送行

2006年05月30日09:24 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 蒋心和)昨天下午,数百名来自经济界、理论界、教育界的海内外人士和汪尧田的亲友,在龙华殡仪馆大厅向我国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上海外贸学院教授汪尧田同志送行。 汪尧田因病于本月 24日清晨 6时 18分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 89岁。 吴仪、陈良宇送了花圈,并以不同方式向汪...

汪尧田:复关“入世”第一学人

2006年5月24日清晨6时18分,著名经济学家汪尧田完成了他89年的人生长跑,驾鹤西去。 或许是因为属马的缘故,汪老一直冲锋在前。不论是抗战后为追寻救国之道,赴美留学;还是回国后为国家献计献策,寻找出路;抑或是改革开放后,为我国恢复加入世贸组织,以六十高龄连续奔走二十几年,他一直怀着知识报国的赤子之心,为富国强民的理想呕心沥血,未曾想到要休息片刻,反而捶胸感慨,我这辈子没做什么事。在奔...

徐海东:出身最苦的大将

1928年,徐海东成为黄陂县委的军事部长兼夏区区委书记。按党组织的指示,他在当地组织农民暴动。因时机不成熟,这次暴动遭到失败。徐海东的家被抄,他的亲属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沉痛的失败面前,徐海东没有灰心,从一个货郎担那里打听到,在木兰山一带,有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他带着几位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来到木兰山。在这里,徐海东遇到了在黄麻起义中结识的鄂东工农革命军第7军的领导人。两支革命力量合并,...

汪尧田:我终将看到中国入世那一天

袁祖君 中国等待入世,等了整整15年,而有一位老人,则研究等待了半个多世纪。 这位老人就是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任汪尧田教授。眼看着中国即将入世,年逾八十的汪教授不无感慨地说:从1947年在美国研究WTO开始,50多年过去了,我也从黑发到灰发,从灰发到白发,一直到现今的无发。可我还是等到了中国即将加入WTO的这一天。 最初,引领我学习经济、研究贸易的,是我的身世。汪老出生在安徽的...

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

纪事(1949-1959) 1949年 入夏以来,孝感、应城、云梦、应山、黄陂、随县等7县14.2万亩耕地遭受水灾。中共孝感地委、孝感专署以借、换、救济和发放贷款的办法帮助灾民恢复生产。至11月27日,全区共借麦种41万斤,换麦种62万斤,发放救济粮3.5万斤,贷款1.23亿元。 1950年 7月14日 中共孝感地委发出《关于开展城镇民主改革运动的指示》。文件指出:城镇民主改革必须...

开国大将徐海东

徐海东 徐海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徐海东,1900年生,湖北黄陂徐家桥村(今属大悟县)人。出身贫寒,当过11年窑工。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任农民自卫队队长,11月率队参加黄...

高鸿业教授自述

寸草报晖暖心头 我出生于中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高勉之,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同盟会的会员,曾任我原籍(江苏徐州)出版的第一家报纸《醒徐日报》的主编。1925年,他因揭露当时徐州的军阀县长贾月壁贪污救灾款项而被贾杀害。当时,我才4岁。母亲张莲修,小学教员,含辛茹苦把我拉扯成人。我的生活和教育得到了我父亲的挚友滕仰支先生的大力支助。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处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特别是在日本...
  共13474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