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刘白羽:激流勇进写一生

作家刘白羽 江面更开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或许,你还记得中学课本中《长江三日》那瑰丽壮阔的文字,或许,你还记得写出这极富激情的著名作家刘白羽。8月24日下午,他走完了89年的风雨路程。 意外离去留悲痛 当记者赶到北京红霞公寓时,那间熟悉的客厅里沙发上还放着手绢、水杯、眼镜;墙上吴作人、黄永玉、古元的画...

任鸿隽-科技政策研究的先驱者

在任鸿隽的著述目录中,长长排列着《科学与工业》、《科学与教育》、《发明与研究》、《科学之应用》、《科学与近世文化》、《科学与社会》,他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工作期间,发表了许多有关科学、技术和教育问题的言论,在今天看来是属于政策研究范畴的。 在抗日战争中,他奋力支撑着中国科学社,也同时密切关注着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一到抗战胜利,就强调要把发展科学当作此后立国的生命线,并具体提出:第一,要把...

任鸿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

任鸿隽在留学期间对比中西差距,认识到中国最缺科学,由此在留学生中发起科学救国运动。由此在中西文化的沟壑间修桥铺路,更在科学救国的目标下,探索中华民族走向新生而应确立的价值观念,为此率先擎起了将民主与科学并举的现代化旗帜,成为神州大地上在新文化运动惊雷乍响之前悄然绽放的第一枝报春花。 1917年,任鸿隽曾聆听奥伯林大学教授M.梅特卡夫的讲演,梅氏认为,如同肌肉有收缩与舒张、物质间有吸引与排...

任鸿隽-探索中国科学体制化的开路先锋

留学美国的任鸿隽们,就以为英美的一套最好:办《科学》以Nature为楷模,办中国科学社,则以英国皇家学会为楷模。1918年回国以后,开始了在神州大地上的科学拓荒事业。他把研究精神看作是科学的种子,而把研究组织看作是培养此种子之空气与土壤。因此,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在科学社年会和通俗科学演讲会上作报告,时时处处鼓吹研究。 1922年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后来又建科学图书馆,...

任鸿隽-开创科学传播新时代的旗手

中国的近现代科学,不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而是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任鸿隽在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阐述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划出了科学传播的一个新时代。在《科学》杂志上特辟通论专栏,后来编《科学通论》,撰写《科学概论》,他都是为了向国人介绍埋在各个学科之中的整个科学。科学一词,自从1897年由康有为把日文汉字转变为中国文字之后,走到任鸿隽这里,才算是得以正名。 《科学》...

刘白羽:在圣火中永生!

著名作家刘白羽2005年 刘白羽(1990年3月29日摄于北京香山饭店)。 为最后一部书写了八个签名 今年年初,刘白羽的散文集《风霜集》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也成为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图书。 该书责任编辑兰草介绍说,这部书是他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全部是知名的部队作家,《风霜集》中收录了刘白羽近些年创作的22部作品。 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兰草与...

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罗卓英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别号慈威,又作慈卫,国民党陆军上将。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白候乡渔洋坪村。 7岁入乡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 罗卓英从小喜欢读诗词和古文,在大埔中学读书时,与颇负声望的原韩山师范文史教员饶爱荃过从甚密。中学毕业后,曾短期任教。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军校,名落孙山。次年考上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在该校中与陈诚结成莫逆...

罗卓英-功勋卓著

11月19日,罗卓英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协助唐生智守卫南京。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罗重回苏、皖、浙边区,接替薛岳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 1938年6月至8月,罗部在彭湖战场上与日军激斗,于流澌桥一带歼灭了大批敌军,并多次挫败日军在湖口一带的登陆企图。9月12日,罗卓英代替陈诚,任武汉卫戍总司令之职。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罗的第十九集团军归第九战区司...

罗卓英-传奇人生

罗卓英从小喜欢读诗词和古文,在大埔中学读书时,与颇负声望的原韩山师范文史教员饶爱荃过从甚密。中学毕业后,曾短期任教。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军校,名落孙山。次年考上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在该校中与陈诚结成莫逆之交,因而他后来成为陈诚派系的主要骨干和智囊人物。1922年6月毕业回到广州,先后在大埔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湖山官学任校长,并倡办湖山中学。1923年,罗卓英曾受邹鲁推荐,任湖梅军少校参谋,但旋...

孙仲德-纪念馆

孙仲德,安徽三河人,1933年参加红军,1949年,担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6月,率部解放合肥。 2003年10月,中共三河镇委、三河镇人民政府在三河镇东街建成孙仲德纪念馆,该馆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占地面积85㎡,建筑面积170㎡,是一座上百年的历史建筑。里面陈列着孙仲德穿过的军装、抽过的烟斗、还有他参加第一次全国人大的出席证等珍贵史料。该馆保护良好,对外开放,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孙仲德的一生

孙仲德(19021961),肥西县三河镇人。少时家境贫寒,靠父亲耕种织布为生。父母不甘儿子做睁眼瞎,省吃俭用,送其至私塾读书。13岁转入三河镇高小就读,毕业后考取安徽省乙种工业学校,因家贫中途辍学。18岁考入直系军阀保定随营学校,时直皖两系军阀正酝酿大战,军校将皖籍学员驱逐出校。孙仲德离校后,前往山东投段祺瑞营下,在边防第二师任初级军官。1924年他不甘成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去职至舒城任小学教员...

陈铁君-深研战术 屡建奇功

陈铁军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得到了红军总部的重视。国共合作后,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红军游击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陈铁军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38年3月18日,粟裕、陈铁军奉命率领500多名战士从北港山门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经过一个多月艰难跋涉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后,陈铁军被任命为新四军教导总队教员、军部参谋处侦察科副科长。在皖南事变战斗中,他沉着指挥,...

陈铁君-人中豪杰 军中精英

1933年,陈铁军报考南京国民党军政部学兵队,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和日寇的猖獗,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陈铁军深为自己报国无门而郁郁寡欢。同年下半年,他终于在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报考十九路军军政教导队,并很快被任命为十九路军翁煦垣军部见习排长。冬天,随十九路军在福建开展轰轰烈烈的反蒋抗日运动。 被称为闽变的反蒋抗日运动遭到了镇压,部队失散后,陈铁军在1934年冬回到了故乡。那年隆冬,陈铁军...

陈铁君-胸怀家国 投笔从戎

陈铁军小名陈廷亩,世代务农,他的父亲陈朝共虽然是农民出身,但粗通文墨,所以陈铁军三兄弟的名字颇具来历:廷耕、廷陇、廷亩。陈铁军排行老幺,因天资聪颖,最得父亲的喜爱。 当时五岱山有一个颇具名气的私塾先生陈蕴乡,他慧眼识才,一看到陈铁军,即觉得是可塑之材,于是动员陈铁军在他的门下读书。9岁那年,陈铁军接受了启蒙教育。 陈铁军的父亲让他读了三年蒙馆之后,就通过别人的介绍,把他送到国立江南宜山小...

刘懋功 打响领空保卫战

刘懋功简介 生于1916年,华池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是陕甘宁边区土生土长的干部,被人称为陕甘宁边区的活地图。他参与组建了我国空军部队,培养了大批空军飞行员。他还帮助越南建立了一个航校,组建了飞行团。他就是19...

陇东第一位解放军将领刘懋功

刘懋功将军,1916年8月出生在甘肃庆阳柔远镇刘沟村,1934年加入陕北红军的庆阳游击队,参加了陕甘苏区反围剿作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陕北八路军留守兵团庆怀军分区任独立营长,剿过土匪,反过顽军。因此,他没有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打过日本。战争年代他最为突出的战绩是扶眉战役中的罗局镇阻击战;和平年代他奉命调空军,为建设空军,保卫领空作出了贡献。最近看了他的自传《梦回吹角连营》,更增加了我...

一代悲将

党和国家对不起你啊!一生为革命出生入死,到头来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八宝山送别程思远先生侧记

 2005年7月29日上午9点10分左右,笔者与韩作海先生,相约在八宝山送别了程思远先生。   程老去世(7月28日)后第二天,我才得知程老逝世的噩耗,当时立即动笔写了《程老,您没有走》的悼念文章,在有关报刊和网站发表,以表哀思。   今日早上5点半我就起了床,在博客网、强国论坛、新浪网等发布《今日送别程思远》的消息。8点一刻左右,我们到达八宝山第一送别室门口,全国人大秘书局的同志早已在那里布...

程思远传奇片断

2005年7月28日19时08分,他累了,闭上了眼睛。   97岁的高寿,让他见证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新世纪的到来 ...

默默耕耘终一生—纪念沙可夫百年诞辰

◇周巍峙 今天是沙可夫同志的百年诞辰,我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我个人和大家在这里一起来纪念这位在党的教育事业和文艺战线上奋斗终生的优秀的老战士,老前辈。 沙可夫同志1903年10月2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青年时受五四思想影响,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他于1926年在法国留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党的教育事业的最早的拓荒者、创业者;是党的文艺工作,尤其是大众文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是...
  共13485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