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

符确坚传略

符确坚(1906-1972),海南文昌县潭牛镇考经村人,1906年10月出生于贫农家庭,原名敦秀。1925年到新加坡,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9年回国,在文昌开展党的工作任二十一区区委书记。1930年中共文昌县委遭到破坏,他被迫离开文昌。1931年任琼东县苏维埃政府巡视员、县委秘书。1932年,琼崖苏区遭受严重挫折,符确坚母亲被杀害,妻子改嫁,只剩下父亲带着符确坚的两个弟弟和不满三岁的儿子...

谢灵运两次回乡隐居

谢诞生后即离乡,第一次返回故乡已经卅八岁。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等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离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宁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宁,逗留数天,即折回钱塘,经富春、桐庐、七里濑,再折回南至东阳郡长山(今金华市),然后陆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踪有本人诗作可证。这次枉道而行说明当时会稽与临...

宫乃泉---杰出的医学专家

宫乃泉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确实让人叹服不已,他为山东医学院奠定的基础是山东医科大学发展史上最可圈可点的一页,使学校步入辉煌的发展时期。当解放军进军全中国的枪声还在轰响,当有些人还在因学制、知识分子待遇等批评宫乃泉不切实际、右倾等的时候,宫乃泉已经在运筹帷幄、长计远虑学校在新中国成立、进入中心城市后建设和发展构想了。他的医学教育思想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认为:学校要从国外、国内医学发达城市引入一批...

鲍照文学成就

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他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杜甫说李白的诗俊逸鲍参军便是如...

治学严谨 精益求精的蒲辅周

蒲辅周是一临床大家。在他70多年的医疗生涯中,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志,始终精研医理,博览兼收,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从青年时期起,蒲辅周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几十年不变。调到北京时,他已年近古稀,享有盛名,但他坚持阅读的习惯不变。除了从书本学习外,他还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他平时所用的痛风验方、百损丸和治肺结核吐血经验方等,皆得自其他老中医口授;治疗和控制内眼病及白内障等眼病的九...

鲍令辉之《古意赠今人》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日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摧电。 容华一朝改,惟馀心不变。

文武双全的黄惠良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而黄惠良当兵期间,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当将军,但他既是个好兵,也是一位孝子。因为母亲想念他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他曾向上级提出请人顶替他当兵,由于上级和战友们的挽留,他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并且以后成了一名好干部,成为一名身经百战、为我军政治工作呕心沥血的将军。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好兵孝子   1912年1月,黄惠良出生在广西平治县(今平果县)祷午乡平...

罗厚福趣事

1940年初,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立。这时中原根据地还是初创时期,地方政权 尚未建立,部队的生活十分艰苦。艰苦到了什么程度?那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连纵队司令李先念,有时都饿得半夜爬起来去求参谋长:总长啊,想点办法呀,这肚子里没有油水不行啊!可想象当时部队是个什么状况了。 当时任纵队一团队团队长的罗厚福,是坚持南方叁年游击战争的本地人,对打土豪筹款的方 法老是念念不忘。这时的政策已禁止打土豪了,...

北魏陆凯

陆凯与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友好,常以书信来往。当时南朝北朝处于敌对状态,但是陆凯与范晔暗地里不断通信,互相诉说对时世的看法和感愤。陆凯于北魏景明二年(501年),把一支梅花装在信袋里,暗暗捎给江南好友范晔。范晔拆开信一看,里面赫然放着一支梅花,并有诗一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范晔被陆凯这种一身清白、忠心爱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精...

时传祥精神的时代意义

  社会学家艾君认为,从时传祥身上以及在他的鼓舞感召下的同事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明社会赋予了时传祥精神的时代内涵。   新的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尽管时传祥精神产生在五十年代,但这种精神却被时代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为全国各行各业所尊重和奉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中这种精神尤其需要...

忆张北华二三事

张北华1911年3月19日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营于镇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的青年时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时期。1927年,张北华离开家乡,到益都报考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 1929年下半年,共产党员马石庵被聘为省立四师国文教师。他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1930年12月,经马石庵介绍,19岁的张北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竟陵八友”之一谢朓

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竟陵八友之一。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隋书经籍志》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均佚。明人收集遗佚,重为编定,刻本甚多。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明抄本。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1936)。 在竟陵八友中,他的成就最高。谢眺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

沈约的史学成就

在沈约之前,已经有人开始撰写南朝刘宋皇朝时期的历史了。最早撰写刘宋国史的是何承天。他在宋文帝时以著作郎身份,起草了宋史的纪、传和《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其中人物列传只写到宋武帝时期的一些功臣。后来,又有山谦之、苏宝生等相继续作宋史,但都中途而废。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徐爰负责修撰宋史。他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写成国史六十五卷,上起东晋末年,下迄大明时期。所有这些,都为沈约撰《宋书...

王竹泉-职业生涯

王竹泉于1916年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毕业后,就担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地质研究所是我国培养地质学者最早的机构。自从地质研究所培养这批(共18人)学生之后,我国才开始由中国人调查中国地质。王竹泉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实现他的理想调查祖国的矿产资源。他一生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多数煤田都是他首先调查出的,先后发表了煤田地质方面的论文达54篇之多。   1917年王竹泉在我国最大的煤产地大同煤田,...

教马列主义的将军——郭奇

林伯野中华魂杂志 我的老领导郭奇将军逝世已经有32年了,我还是经常想起他。最近,我又一次久久地注视着那张毛泽东和他握手的照片,觉得我有责任写点东西纪念他。我年轻时曾在郭奇的领导下工作10多年,郭奇将军的光辉事迹,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优秀品质,应该让后人去发扬光大。 他毕生学习、宣传和捍卫马列主义郭奇将军是河南范县人,生于1910年,1972年12月20日病逝于北京。在他62年的生涯...

郑位三与中原突围

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军的蚕食进攻并未停止。至6月,国民党军已将中原军区部队6万余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百里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礼山之间的狭长地带,中原解放区的面积只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为了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多次与国民党谈判,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   将部队转移至其他解放区去。但蒋介石却一意孤行,不断加紧调兵...

江淹的文学成就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建平王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

关于江淹典故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江淹与汉语中的两个成语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相关。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和梦笔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

梅龚彬:不公开的共产党员

梅龚彬(1900-1975) 早年就读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曾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秘书长、党团书记。南昌起义后,随军南下到潮州时,任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一团指导员。南昌起义后,以大学教授、作家的身份从事中共地下党员活动 梅龚彬字电龙,号剑文,湖北黄梅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考入上海东亚同文书院。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
  共1344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