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黄惠良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而黄惠良当兵期间,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当将军,但他既是个好兵,也是一位孝子。因为母亲想念他到茶饭不思的地步,他曾向上级提出请人顶替他当兵,由于上级和战友们的挽留,他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并且以后成了一名好干部,成为一名身经百战、为我军政治工作呕心沥血的将军。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好兵孝子
1912年1月,黄惠良出生在广西平治县(今平果县)祷午乡平孟村的一个壮族农民家庭。其父母都是终年勤恳劳作、纯朴老实的农民,由于勤于垦荒耕种,就是一小块山坡地也要设法开垦利用,加上节俭持家,当黄惠良能记事之时,家里的收成已经可以保证温饱。
黄惠良八岁时,便为家里干一些拾粪、擡谷子之类力所能及的农活家务,13岁开始给家里和邻居放牛,继而专心在家种田务农,农闲时亦兼做一些用马匹贩运粮食的买卖。他在少年时代,仅读过一年半小学。当黄惠良18岁时,全家已是人畜兴旺,拥有13口人,还有一栋房屋、三头牛、两匹马、九亩多田,在村里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
1926年,黄惠良14岁。这年,国共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平治县也闹开了农民运动,建立起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次年8月21日,1000多名农军手持大刀、鸟枪等攻打果德县城,释放了被关押的无辜群众。
1929年12月,随着百色起义的组织发动,平孟村也成了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红色区域。可是,位于红区与白区交界处的平孟村,依然逃脱不了国民党军、民团和土匪的袭扰、洗劫。黄惠良家里的牛、马全都被抢走,他父亲还被抓走过一次,后来侥幸得以逃回。黄惠良对国民党军、民团和土匪的暴行非常痛恨,于是他凭着朴素的阶级觉悟,接受了苏维埃政府的红色宣传,于1930年1月毅然告别了新婚妻子和家人,扛枪参加了平治县赤卫队。
县赤卫队是一种脱产、流动性较大的农民武装组织,战士由各村农民中抽调,三个月轮换一次。4月,黄惠良被选送到新组建的右江苏维埃政府特务营,担任连里的流动宣传队员,负责列宁室的工作。从此,他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他热情活泼,为人诚实,工作积极,深受同志们的喜爱。7月,黄惠良的二哥找到特务营驻地对黄惠良说:母亲在家日夜想念他,常常哭泣,茶饭不思,要他立即离开部队回家去,并且还带了一位同乡去顶替他。孝顺的黄惠良听罢心急如焚,当即向上级提出了换班回家的请求。可是,黄惠良朴实能干,大家都喜欢他,都舍不得他离开部队,于是上级和战友们都极力挽留他。黄惠良无奈,被迫打消了回家的念头,送走了二哥和那位同乡,自己仍留在部队。8月,他随特务营编入红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