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如妻子毛美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20752183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3年02月28日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4年手绘的怀念亡妻的故事。昨晚,闵行区航新路一间房屋内,91岁的饶平如摊开18本画册说,妻子毛美棠2008年病逝后,他手绘数百幅画,记述他们从初识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别的70多年时光,有爱情的甜蜜,有平凡的生活,取名为《我俩的故事》。

原标题:我俩的故事 九旬老人手绘18本画册怀念亡妻

据《东方早报》报道,在上海,一位九旬老人,为了怀念亡妻,笔耕不辍,四年间手绘了18本画册,记述了他与妻子相处的近60年时光,取名为《我俩的故事》。

今年4月,这套《我俩的故事》即将出版。

《我俩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家庭近60年的动荡历史,见证了一对夫妻近60年的爱情,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相识

在闵行区航新路某小区内,91岁的饶平如摊开了自己的30多本画册。这些画作记录着家庭的历史。其中大部分是他和妻子毛美棠的生活经历。从初识到相守到相别,饶平如与妻子走过了近60载春秋。这些画作风格类似丰子恺,均配有小诗或短文介绍。

故事要从民国时期讲起。(下文楷体部分为饶平如自述。)

1922年,我生于江西南城,爷爷是清朝时期的三品官,到父亲这一代,仍是大户人家。

我11岁的时候,父亲好友的女儿毛美棠来家里玩,她8岁,梳着辫子。我给她玩玩具,我们两个人呆了一个下午,没说什么话。

当时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将是我一生的伴侣。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怀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作为一名热血青年,饶平和也卷入到抗日的浪潮中去。

当时国共合作,在和日本人在打仗,到处都沸腾了。1940年,我上高二,没等到高三毕业,就去江西上饶,考取了黄埔军校。走之前,父亲赠诗一首 “倭寇侵华日,书生投笔时”。我在绿书包上缝了四个白色的大字“长征万里”。

的确是长征,我和同伴花了4个月,从江西走到位于成都的黄埔军校报到。当时战乱,有火车我们就坐火车,没有就走着过去。去时是秋天,还穿着短袖,到成都是冬天,我还穿着短袖,衣服破破烂烂,像个叫花子。

毕业之后,饶平如加入了国民党100军某炮兵营当观测员。1946年,战争结束,父亲从江西老家来信,让饶平如赶紧请假回家结婚。父亲当年的赠诗里还有一句“功成儿解甲,宜室拜重慈”。

相爱

“同生死,共患难,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载隔幽冥,绝音问,愁肠寸断,相思始觉海非深。”这是饶平如写的一首词,挤在画册的扉页,饶平如说,这是他画画的原因。

见到美棠之前,有人介绍过两个女朋友,我都不乐意。这个世界蛮奇怪的,其他人就是没有感觉。

确定关系后,有一天,我们在南昌的湖滨公园里谈恋爱,我不好意思说“我爱你”,唱了一首很流行的英文歌曲“Oh Rosemarry I Love You ”。

我们两个都喜欢音乐,她唱歌,我吹口琴。

结婚之后,我们先到贵州工作。1951年,我辗转来到上海,在江宁路上的大德医院做会计,兼职做做出版社编辑,每个月工资240元,当时一般人的收入几十块就不错了。这是我一生中最风光的日子,算命先生也说我“平生最利东南”。美棠不需要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还雇了一个保姆。

没想到,1958年,生活全变了。

因为是国民党军人,饶平如被送到安徽六安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此后陆续在安徽某齿轮厂做工,跟妻子两地分居长达22年。这22年间,他们写了上千封信。

美棠给我的每一封信我都留着,当时我有个木头箱子,看完就锁在箱子里,隔几天拿出来看看。信上都是些美棠柴米油盐的家常事,大儿子找工作、家里没钱买菜。爱情啊什么都没有,哪有工夫谈那个。有时候美棠也会烦躁,会急,我只好安慰安慰她。

作为劳教分子的妻子,毛美棠也饱尝了世态炎凉,在一幅名为《变脸》的画中,美棠在背后给街道干部打招呼。对方看到是毛美棠后,原本堆着笑的脸,立刻板了起来。为了贴补家用,美棠去上海自然博物馆拉水泥,一个月赚十几块钱。

1959年,因为粮食紧缺,我全身浮肿,医务室让我休息,也没什么药可治。恰巧美棠寄来了一瓶乳白色的鱼肝油。这太有用了,我把半瓶鱼肝油倒在热气腾腾的米饭里,米饭又香又软,真是妙不可言,非常舒服。两天后,我的浮肿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