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先觉者的选择:投身战斗的少数民族民主革命者彭施涤
各民族在半个多世纪的反抗斗争中,并未寻求到可以使他们获得真正发展的道路。于是,在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引导下,一场影响广泛的社会革命便开始酝酿。无论是在这场革命酝酿阶段,还是在革命发生之时甚至革命成果的维护过程,都有众多少数民族先觉者直接参与。他们先后投身革命,与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并肩行动,向民族地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缔造统一多民族主权中国历史选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最早参与到革命之中主要的是两广、川、滇、黔地区的少数民族,毕竟这些区域与革命策源地更接近,人们能够得到直接的革命动员,随后便有满、蒙古、回等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民主革命者投身革命之中。
辛亥革命核心组织同盟会曾不断有少数民族会员加入,其中最早的参加同盟会的少数民族有贵州的安健(彝族)。1905年他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者,并积极地投身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和组织之中。受革命组织之命,他曾多次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从事组织发动工作,“钦廉之役”、“河口起义”都有他参战的身影。他还曾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地用繁体字撰文进行革命宣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土人安健文章震惊天下”之誉。先后加入同盟会的少数民族同盟会会员还包括回族人刘庆恩、赵钟琦、保梃梁、马邻翼、杨光灿、龚选廉、孙永安、王廷治、刘庄恩、杨光灿等,白族的杨杰、张耀曾、张子贞等,壮族的曾汝璟、曾彦、王和顺、黄明堂、关仁甫、李幼卿、韦云卿、韦树模、李禧三、农实达等,湖南的土家族人彭施涤、邓玉麟、温朝钟、黄玉山、牟鸿勋、田应全、田应诏,苗族的王宪章,侗族的王天培、李世荣等。在浩荡的革命者和人仁志士长长的名单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少数民族革命志士,他们中的很多人堪称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少数民族同盟会会员投身革命后,不仅通过各自的革命活动,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到民族地区,还积极捐献财产、募集经费、创办报刊、编译书籍、组织革命团体、发动和组织革命斗争,扩大革命影响,成为辛亥革命不可多得的支持力量。
被孙中山誉为“边塞伟男”、“中华精英”的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一加入同盟会,就积极行动起来,为同盟会筹措会费,曾要求其弟为之筹款3万银元,得款后将其中2万元捐给同盟会。他1908年春回到干崖,积极兴办实业,宣传革命,积蓄革命力量,筹备举兵灭清,并曾与张文光等革命志士在腾越创立“自治同志会”,作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同年,仰光同盟分会认为滇西起义时机成熟,决定发动永昌(今云南保山)起义。11月底,刀安仁取出自日本购来的部分枪支弹药组织起义骨干力量“敢死队”,由同盟会的杨振鸿带领从干崖出发,经过长途跋涉进军永昌城(今云南省保山市),终因消息泄漏导致起义失败。革命虽然失败,但他和其他同盟会员仍继续积极宣传革命,共同分析当地形势,发展同盟会会员,推动革命发展。1911年春,广州起义失败,同盟会仰光分会又重新将工作重点转移至策动和组织滇西起义。刀安仁负责干崖起义和发动各土司参加革命。当年的农历九月初五,他组织的滇西国民军全部秘密集结于干崖新城和旧城,编制、装备就绪。国民军中有傣、景颇、阿昌、傈僳、汉等各民族群众共800余人,编为5个营,同时组织后备队,队伍总人数达1200余众。
云南回族富商罗汉彩在泰国、新加坡一带经商,资本雄厚,社会声望很高,更是同盟会重要成员。他先后参与、策划了麻粟坝举义和河口起义,又投入滇西独立军继续斗争,为革命捐助了大量资产。黄兴曾赠对联赞誉他:“适暹罗,辅中山,捐资备械,推翻帝制申大义;镇淘沙,防西陲,筹粮建军,拥护民主著奇勋。”少数民族的先觉者,除了参加同盟会外,还有参加日知会等其他民主革命组织者,更有回族人自行建立组织,宣传民主思想,如1907年回族人在日本成立的“留东清真教育会”。
1907至1908年,孙中山、黄兴直接领导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和云南河口等地的起义,许多壮族群众参加了当时的革命行动,壮族志士黄明堂、王和顺作为同盟会员,都曾深入村寨,发动起义,组建革命武装,起义失败后蓄积力量,继续进行斗争。1911年初,在川鄂边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土家族同盟会员温朝钟组织、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清起义,参加这次起义的土家、苗、汉群众数以万计。更有贵州的苗族先觉者王宪章参加新军,参与“文学社”、“共进会”举行起义的谋划,并担任起义副总指挥,曾主持起义初期政务。回族人口地域分布广泛,辛亥革命之际,在很多地方的革命行动中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昌首义之时,湖北有一些回族志士参与起义的酝酿、发动,支援民军,其中回族同盟会员和革命志士沙金海、邹森青、马骥云等参与筹划、组织起义;而陕西回族马玉贵、云南回族将领马聪及回族同盟会员陆锦先、孙永安、王廷治,上海的底奇峰和“清真商团”48名成员(后发展到130余人)以及河南、宁夏、新疆等地都积极响应武昌首义,参与对抗清王朝镇压革命的行动。
要革命就会有牺牲,辛亥革命中除了汉族志士,很多少数民族志士也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如1911年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72烈士中,有韦树模、韦统淮、韦荣初等壮族义士,在辛亥革命中牺牲了生命的还有回族义士宋耀民、丹鹏晏、马四虎、土家族志士温朝钟等。武昌起义之后,湘西革命党人田应全等发动苗、汉群众,组织“光复军”,凤凰、松桃等地苗民数千人参加,并攻打凤凰城,攻城失败后有1300余人牺牲,其中绝大多数为苗民,起义动摇了清王朝在湘西的统治,为随后成立“湘西军政府”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方少数民族中参与革命斗争者亦非鲜见,如蒙古族的民主革命者云亨1905年加入同盟会。入会后,他广泛宣传反对帝制,建立民国、男子剪辫、妇女放足等主张,并率先示范,剪去发辫。1910年,云亨考入北京殖边学校,次年受同盟会之命返回包头,来往包头与萨拉齐一带,从事起义准备,11月义军进入包头,12月进军归化(今呼和浩特),与其同期参与内蒙古西部辛亥革命行动的还有经权。1908年,满族民主革命者张榕已开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武昌首义后,他和同道者组织“联合急进会”,提出“建设满汉联合共和”,联合满族宝昆、松毓等组织武装起义,用生命和鲜血做出选择。在新疆伊犁的革命活动中,汉、回、维吾尔、蒙古、锡伯等民族成员参与起义行动,为当地的革命做出了直接贡献。回族革命党人马凌霄等在举行起义过程中,促进回汉团结,并动员其他民族成员参与革命行动;维吾尔族台吉阿肯木别克率八十坪子村农民捐粮助军,援助革命,维商玉山、牙乎甫捐献军需品赞助革命;伊犁革命党人还建立“ 维、汉、满、回、藏五族共进会”,汉、回、蒙古、锡伯等各族民众被动员起来的力量充分合作,促进了伊犁起义胜利并最终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起到重要作用。
直接投身革命斗争的少数民族先觉者投身革命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相信,通过这样一场革命可以结束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