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洪门美韵——洪影
1930年,洪影出生于滦县, 8岁随师傅金百灵学戏,小孩儿家的心思很简单:能穿漂亮的戏装,能扮威风的皇上,还能给爹妈挣钱。旗人出身的父亲觉得唱戏终是下九流,极力反对独生女儿往这条道上走。
嘉宾:我爸爸妈妈都不愿意我学戏,因为旧社会唱戏的很没有地位。我父亲没有打过我一下,就因为我要学戏,就打我,按那拿掸子抽我。我说我学戏挣钱多我好养活你们!我爸爸也挺受感动的!
主持人:无奈,父亲只好忍痛把女儿送进了戏班子学戏, 9岁时洪影再拜赵月生学京剧老生。也正是这位赵月生师傅,影响了洪影一生的戏曲艺术道路。他让爱徒牢牢记住了一句话:“长大了,你也要根据自己的嗓子优势,创出自己的流派。”
14岁出师跟戏班四处奔波,从北京一站一站唱到唐山,唱到昌黎,还只能扮个龙套的洪影利用一切机会向前辈师傅们学戏。洪影先生告诉我:这期间,她深深体会到了被称作“戏子”的下九流境遇,这其中的滋味,至今想起来心里都酸酸的。
解放以后,洪影到昌黎胜利剧社搭班唱戏,那时候,还是唱京剧老生。这有一天呐,剧团领导突然找到洪影,说是正在排演的评剧《刘翠平哭井》中唱小生的演员有病不能唱了,让他来替这个角色,白天说的,晚上就得去救场,行家说这叫“钻锅”。
嘉宾:我这一钻呐,一炮打响!就有一个腔能叫好:“噔啲~~噔~啲”,我这一唱这个就来好了!着观众就特别欢迎,台上台下呀,下了戏就说:“赶紧让他改!”
主持人:这一个钻锅不要紧,打这以后,洪影一猛子钻到评剧里,就再也没出来过。
嘉宾:这时候领导就开导我,说你改了吧,你多有条件呐!你看你唱,台底下都这么欢迎你,他说评剧还年轻,这个举重呢还允许你发挥,允许你自己创造唱腔。诶呀,我一听这个我就心花怒放了,我就按领导的要求,很乖的,就改了评剧。
主持人:洪影为了学评剧,可是吃了一番苦头,因为没有专门的老师教,他到处向人求教,回来再自己摸索着唱,千遍万遍的唱。团里只要拍演新的剧目,他提前把全团剧本都背过来,而且还敢于创自己的唱腔,就这样,洪影的评剧功底有了很大长进。直到1954 年,她排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来到唐山演出,她塑造的梁山伯形象一下子征服了唐山观众。那时一天两场演出,连演40天,还场场爆满,观众差点没把票篓子都给挤塌喽,可就是看不够
乐起:“来了刘伶好酒的男”渐起混播
主持人:从上世纪50至60年代,洪影唱红了中国的评剧大舞台,更在唐山老百姓心中留下了道不尽的传奇。人们说,“宁可卖个大胆瓶,也要看看洪影范金亭。”人们说,洪影到乐亭演出,观众多得用布围起的场子装不下,许多人爬到树上看,居然把大树杈子压折了。人们传唱“来了刘伶好酒的男”,每次演出,洪影不唱《刘伶醉酒》中的这段经典唱段就下不了场,而且这“规矩”一直沿续到现在。“洪影的天赋,加上她的执着与坚持,使评剧成就了洪影,同时洪影也成就了评剧。
嘉宾:干了评剧,我老觉得呀,评剧这个剧种行当不全。人家京剧生旦净末丑,都有他自己独家戏,评剧呢,那时候我们就听老人说:“要吃饭一窝旦。”这句话我不敢跟他们打架就得了,我就生气,我说怎么就要吃饭一窝旦?就是说都得是旦角?旦角当然好看,小媳妇,穿的带的也美!就是卖风骚!我说这哪行啊?这这个剧种什么时候壮大呀,发展呐?我说我这个演男性的,就不能够把它提高一步,就非得唱小生的没有主要角色?我不服气,我说我非得在这方给他添上这笔,这是空白!
主持人:在洪影之前,评剧舞台上的生角戏份很轻,评剧有"半台戏"之说。洪影极大地丰富了评剧舞台生角的形象,确立评剧生角、旦角同度领衔的地位,也使洪影的艺术独领风骚,自成一派。 嘉宾:我认为这个人物的性格,这个人物的内心的表达,把它唱出来,通过唱,这才是我成功的一面!比如说我演的这几个,可以说现在都已经成为我的代表作了,比方说梁祝、周仁献嫂。那么周仁献嫂呢,这个人物哇非常的义气、大义灭亲,我就认为这个周仁非常冤,把自己的爱人都搭出去了,为了救他的把兄弟,我就让他突出一个冤字;刘伶醉酒这出戏,把这个剧本吃透了以后,我就认为呀,在这个喝酒的问题上,突出一个狂字。比谁都能喝,因为这个杜康才把他醉倒了三年。
主持人:洪影从艺70多年来,演出的剧目有200多个、10000 多场次,代表剧目就有《红龙传》《刘伶醉酒》《御河桥》等20多个。年事已高的洪影依然为评剧脚步不停。她关心评剧的现状和未来,虽然体弱多病,却对收徒乐此不疲,今年6月22号80岁寿诞还新收7个徒弟。她从1954年开始收徒至今,已有57人成为其入室弟子,其中5人为国家一级演员,弟子赵立华、张俊玲还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评剧界,洪影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嘉宾 :我也知道我已经老了,我又收了七名,现在时57名弟子。这57名都是入室弟子,为什么还这么收呢?我就恨不得让我这些弟子,大家,都在唱他,都在喜欢他。我有的时候跟观众见面的时候我就说呀,我说唐山的父老乡亲们,你们对评剧,她是一朵小花,你们就多浍上一点水帮着我们浇一浇,我都。。。你们喜欢,你们爱他,他就会活得更好!我都样给大伙,恨不得!依着我的心哪,没法去磕头简直是!
主持人:2008 年,洪影先生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她更是感觉责任重大。她把每周的星期六定为传承日,按时给学生和戏迷上课、指导;她不定期地去社区、上网,和戏迷朋友切磋技艺,普及评剧知识;她还时不时地给学生打电话,在电话里指导学生,和学生探讨评剧的传承、发展和改革。可以说她把一生都交给了评剧。
嘉宾:我常说,我自己干了一辈子,我也没干够!我就爱这个戏,真是,没法形容!我就爱不够!我觉得,要是不唱戏了,我就活着也没意思了!现在评剧这么低谷,我着急着呢!我就觉着我洪影在唐山,要不起作用,要不把评剧再掀起高潮来,我就觉得对不起广大人民,对不起祖师爷培养我了!我就觉得我死也毕不上眼睛!
主持人:“粉墨春秋七十载,洪门美韵醉天涯。”这是洪影先生的爱徒对师傅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后记:在中国的三百多个剧种中,京、评、越、豫、黄梅位列前五。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评剧,到了50年代,即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在我们发原地唐山地区,其影响力更是堪比京剧。“文革”后,评剧曾恢复过短暂的繁荣。但是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戏曲的整体滑坡,评剧也裹挟其中,如今已风光不再。所不同的是,它的颓势,在五大剧种中更显突出,更趋严重。
今年适逢评剧百年。评剧的前途何在,路向何方?正成为心系评剧的观众、戏迷和专业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