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建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75527896
本馆由[ 穠华如梦水东流 ]创建于2010年12月12日

历史迷雾中的李建成

发布时间:2012-08-28 16:07:39      发布人: 穠华如梦水东流

        “观灯就观吧,还要管什么盗匪的事。又管不了!”

        “你回去告诉世民,河东的事让他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倒是他和元吉让我放心不下。让他们千万不要离开行府,不可轻举妄动,不动父亲还能活;动则必死!”

         一直很喜欢元芳,看了《开创盛世》才发现,原来子健把建成演绎的更精彩!以上是《开创盛世》建成在河东都督府里,与长孙无忌的一段对话。子健的台词念的不急不缓,把心思心思缜密,处变不惊的年轻军官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来没耐心关注历史人物,但是子健把建成演的太好了,引发了我对建成的好奇。生平第一次,因为喜欢一个电视剧里的历史角色,我仔细查阅了史书,居然有许多意外所得。现与大家分享。我所看的史书分别是《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旧唐书》。

         忘记是哪位学者大家说过的名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诚然!成王败寇,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为自己作史,彰显丰功伟绩仁德齐天!

         《资治通鉴》上写,李渊娶于窦毅之女,生四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一女。

        李渊乃是皇亲,窦毅也是王侯。

        李渊的儿子有二十二个。玄霸早夭。辅佐李渊反隋建唐的主要这三子一女。其他皆无建树。三本史书上对建成多有贬毁。对世民竭尽盛赞。尤以唐书为过。对照太宗本纪和建成的列传,如观云泥,甚觉反感。看太宗李世民在射杀太子前,简直是仁义礼智信样样俱全,如天人临世,没半点瑕疵,不当皇帝不足以慰天下生灵!让我几次不免冷笑,那一篇文字算是史书吗简直是一篇马屁文!就是这样一个人格上堪称完美的人,在玄武门射杀他的亲哥哥,让司马光写评论的时候也颇感为难,难以自圆其说。

        是不是那皇位,正因其得之名不正,言不顺,才更需要增加诸多“史实”以佐证其得之有理,应天顺民?!

         建成与世民都多次领兵作战。从军权上看,建成的官职一直在世民之上。史书上有记:建成为左帅,世民为右帅。或,建成领左三军,世民领右三军。古代军职左比右大。同样是作战,建成的记述多简短。稍多一些的文字,也总是要彰显其不仁多诈。世民的记述不吝笔墨,处处可见其经天纬地之言。其实,兵者,诡道也!同样是用计,建成的是狡诈,世民的就叫谋略。拨开那些或者华丽,或者灰暗的感性文字,我看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建成出兵没有败绩!可知李建成的军事才能很高。当然李世民也少有失败,而且勇于身先士卒,有一次深陷重围,要不是尉迟敬德解救,他早挂了。所以,他这样的勇敢我并不赞成,这样的人可以为将,却不足为帅。反倒是建成的稳重,做事更稳妥。

        建成的稳妥,让李渊放心并足以托付,还体现在一件事上。旧唐书上写“大业末,高祖捕贼汾、晋,建成携家属寄于河东。义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与巢王元吉间行赴太原。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郡,从平长安。”资治通鉴上也写:“召建成、元吉自河东还。”又写,“建成,元吉弃智云于河东,智云为吏所捕,至长安,杀之。”新唐书写记智云“高祖初,建成走太原,吏捕智云送长安,为阴世师所害,年十四。”并在建成列传写“隋末,高祖被诏捕贼汾、晋间,留建成护家,居河东。高祖已起兵,密召与元吉赴太原,隋人购之急,从间道至,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定西河,从平京师。”

        由此可知,当时李渊已经反隋,隋朝加紧对李渊家人的搜捕,应该说,当是时,风声甚紧,形势险恶。李渊作为贵族,其家庭成员必定众多,李建成要保护的是父亲的姬妾,自己的眷属,还有诸位未成年的弟弟。说未成年的弟弟,是从智云死时年十四推断。智云排行第五。这些家庭成员中还包括世民的妻子后来的长孙皇后。建成的责任非常重大,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存亡。能够把这一大家子的人口完整的从河东护送到太原,艰巨啊。及至到了太原,史书写“建成至,高祖大喜”怎能不大喜呢,简直是大喜过望了。应该说,建成这个人有勇有谋,意志坚忍是个办事及其妥当的人。至于走失智云,司马光用了一个“弃”字,有失厚道啊。读书到此,才知道笔墨可以杀人!

        应该说,在天下未定,李世民没公然夺嫡之前,建成的地位是很稳固的。其实就算李世民采取了夺嫡行动之时,他也并不见得有胜算的实力,否则哪至于要在玄武门伏击?要是李渊真那么肯定他,直接废了建成的太子位立他岂不是更好?

        在李渊的心中,长子建成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这一点可以史书上的记载得到验证。史书的记载简短,肯定。当李渊自号唐王的时候,“立建成为世子,世民为秦公,元吉为齐公。”当李渊做皇帝,“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在这几段文字之上,从无任何异议的杂音出现过。何以在玄武门之变前,史书就开始大肆书写建成的卑劣不堪呢?

        李世民当皇帝的理由中,最有分量的就是他的军功高。这一点我也承认,史书上就数写他的南征北战最多。

        建成先做世子,后做太子,重要性仅次于皇帝,亦是社稷之神器,本不应轻易以身犯险,不可能再作为一名主要的军事将领频频用兵。但即使是这样的重要的身份,建成还是亲自出兵消灭李黑闼。李黑闼在和李世民作战的时候是屡败屡战,最终李世民也没奈何了他。建成也很善于采纳良言。在攻打宋老生的时候他支持过李世民的作战意见。在攻打李黑闼时也能及时采纳魏征的正确建议。可见,建成的判断力很准确。这样的皇太子,还要在史书里受辱,搞的我这看书的人都没了脾气。

        李世民和他的部下,要真是认为军功高这个理由过硬的话,他们大可不必思谋夺嫡,谁当太子还不是这位老爸说的算,直接杀了李渊当皇帝好了,李渊也没他这二儿子军功高啊!估计那些史官就都得脱发秃顶了,这历史简直没法编圆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李世民就是因为当不上太子,才走这一步极端的险棋的!

        从家庭成员亲疏的关系上,也能看到,建成是个心地宽厚友善的人。

        元吉比建成小14岁。史书上把他写的暴戾十足。看他在府邸里玩的那些致人死地的攻占游戏,十足一个惯坏了的皇子。就是这样一个顽劣的人,论年龄与世民差距更小些,却整天跟在大哥的身后亦步亦趋,是他大哥的死党。甚至安排了一次暗杀世民的机会,却由于建成的制止而未实施。

        及写建成结纳高祖嫔妃,我觉得不太可信。这句话反过来说就对了。你想皇帝身边的嫔妃都是什么人,恐怕是个个长双势利眼。皇帝得意谁讨厌谁,他们最清楚。哪个儿子在皇帝心中地位最高,他们就攀附谁。建成与高祖嫔妃关系和睦,正说明李建成这个太子的地位稳固,而且为人比较和蔼。如果此时世民的实力强的话,怎不见有人依附他呢?

        史书上写建成多次和元吉密谋铲除世民。比如在李渊耳边日夜毁谤,设计刺杀计划,送毒酒等等,却全不成功,可疑可疑!如建成这样思谋周全的人,做这许多没把握的事,极其可疑。既然决心铲除异己,一击成功才是最安全的。是他心地仁慈,还是审时度势,没这样的必要?唯其不存杀李世民之心,才不相信李世民有杀己之意,才会那么大意,以至血溅玄武门!

        史书写这段,“世民射建成,杀之。”言短意长,字字惊心!一箭而成,志在必杀!建成死时,年龄不过38岁!手抚这薄薄一页纸,手足相残,腥风扑面,痛煞人心!

        掩卷黯然!

        后又写“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逸马林下,为木枝所挂,坠不能起。。。。。”。想李世民冲锋陷阵时是何等英雄,《资治通鉴》描写他“手杀数十人,两袖皆浸血”,此时仅杀一建成,却如此狼狈,皆因内心的惊恐吧。对于他,弑杀太子,从心理上看,也无异于一条绝路!

        及李渊得知建成、元吉死信,史书写:“善!此吾之夙心。”这可能是一个父亲说的话吗?真想扇那写书人大耳刮。这是分明李世民的话!李渊最心爱这三个儿子,都是其正室所生。从反隋开始,栉风沐雨,同仇敌忾,一路栽培!估计当他得知自己的一个儿子亲手干掉了另外两个儿子,他会这么说吗,我想那一颗做父亲的心都碎掉了。坐不坐江山,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

         《新唐书》写建成“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凡写过八股文的都知道,高考的议论文规则是,论点要有论据支持。可是,在类似于这样的话下面都没有事例举证。写史也可以如此不严谨不重考据吗?倒是后来魏征给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不会是空穴来风。

        无论如何,玄武门之变,也是太宗抹不掉的噩梦,开元盛世的朝纲,不如说是因愧而振。晚年的太宗因梦鬼而夜不能寐,需要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其守夜。这简直和那个当年战场上勇猛的李世民相去甚远。及至后来,因魏王泰觊觎太子位,逼反承乾。太宗语及长孙无忌等人,甚至哭倒在床上,并拔刀自斫。选择性格最懦弱的李治继位。原因仅是若李治为太子,将来承乾及李泰性命都将得以保全。可见手足相残之至痛,在太宗心中是永不能平复的。

         翻阅史书,不免感叹,太多的真相,已经深埋在层层谎言之下,可能永无法复见天日了。看玄武门这一页历史,千年之下,尤觉伤心!恍然间,分不清楚子健和建成,真实与想像牢牢交织。是子健让建成得以重生了。在历史的迷雾中,我看到了,那让人心碎的淡然一笑。
 

                                                                                                        ——转自千秋雪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e745c0100b43v.htmlG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