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国新闻学院惟一公选的院长
丁淦林不求闻达,不迷做官,只愿踏踏实实的教书做学问。这种态度一直贯穿于他的人生。在每一个十字路口,他选择的都是学术研究。
1963年复旦大学推进机构改革,成立社会科学处并下设教学、科研两个组,丁淦林被任命为科研组组长,主抓全校的文科科研工作,同时还负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编辑任务。一年后,复旦大学的“四清运动”(注:“四清运动”是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丁淦林想趁搞运动的机会离开在学校担任的行政岗位。当时,还有个机会,就是让他做领队带全校的六四届青年教师到基层锻炼。于是,他带了六十多人下到农村去搞“四清运动”,离开学校行政工作岗位,回去当老师了。丁淦林把这当作是一场“胜仗”,而战利品就是还他书生本色,予他三尺讲台。
“文革”期间,教师队伍与工宣队之间闹矛盾。作为业务组组长的丁淦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但没有留下来教书,又被下派到农村学大寨工作队。1976年到1977年,丁淦林在上海奉贤县(今天的奉贤区)下放了一年,帮助整顿公社,负责内查外调。时刻梦想回去做老师的丁淦林也时刻在等待机会。“文革”后不久,复旦大学新闻系面临着办学、招生等问题。当时,新闻系已经没有领导班子,工宣队虽然没有撤走,但根本不懂招生、教学这一套。新闻系老师向组织提出要马上调丁淦林回来。他又一次回到了教师的岗位。
198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第一任院长是曾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徐震。1989年“六四事件”中,由于学生乱了一阵,而徐震先生又生病,学院一时无人领导,于是教师们决定投票选举院长。丁淦林当时不想参加选举,学校党委组织部找他谈话说:“你是党员,应该参加。”结果一选,支持他的票占绝对多数。这样一来,这位不愿做官的知识分子却成为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历史上唯一一位由教师公选的院长。直到2001年退休时,丁淦林还在学院的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新闻研究所、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兼任着多项职务。至今,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的他依旧活跃在新闻学研究的阵地,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