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首席教授丁淦林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929646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9月19日

新闻史研究需要世界眼光

发布时间:2011-09-19 09:28:17      发布人: 一米阳光

  当前,新闻学研究的视角已越来越宽广。丁淦林对新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新闻学研究有三点需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夯实学科基础。新闻学体系还不完善,主要是学理性不强,政策阐释多于理论分析,甚至对某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论。只有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确立准确解释的基本概念,构建科学的理论架构,学科地位才会提高。二是把学科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两者并重,以极大的兴趣研究现实问题。业务单位着重进行对策性研究,院校着重进行学理研究。三是广采众长,多学科协作。除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以外,近年凸显了新闻学、传播学同科学技术的联系,特别是同信息科学的联系。要使多学科知识能为“我”所用,促进新闻学、传播学的发展。

  自参加工作时起,丁淦林就在新闻史研究的道路上一直坚守,从未动摇。他说,研究新闻史很有意思,因为历史是活的,同现实密切相连。分析历史情况就像分析现实生活一样,很有趣,很生动。

  对当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现状,丁淦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我们的新闻史还是比较闭塞的新闻史,缺乏世界眼光。但这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史,原来是写解放区抗战,国民党抗战就不写。现在是加了个国民党抗战,但也没有写与世界的联系。毕竟,抗战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再比如,辛亥革命的新闻史,我们研究辛亥革命都是研究中国媒体怎么报道,很少去研究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纸,像《字林西报》、《大陆报》是怎么报道的。

  丁淦林认为,和新闻理论比起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比较平稳,但直到今天,新闻史的体系基本上还是深受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影响。我们将来需要找一个符合中国现实的新的新闻史理论体系。今后的新闻史研究迫切需要有一个根本的创新,包括理论体系和框架等。当前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已经开始反思了,但具体怎么走出去还要一个过程。当然,新的框架还没有形成就用老的,未立不破。

  年近八旬的丁淦林教授谦逊温和的气质数十年来始终如一。他平实如水的回忆娓娓而至,所触及的问题表现出高度的清醒和敏锐的慎思。他不爱用华丽的词汇,更不爱溢美之辞,却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这是大师的情怀,更是思想的力量。(陈 娜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