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笛王”俞逊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2383448
本馆由[ 孝在天地间 ]创建于2012年04月20日

一代笛王俞逊发飘然远去

发布时间:2012-04-20 14:28:08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上海音乐界人士今日“送别”笛子大师俞逊发。

  今天上午10点,数百位民乐演奏家、作曲家将送别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这位“笛王”陆春龄的弟子、口笛的首创者、融南北演奏技艺于一身的笛子大师于本月21日上午在上海病逝,之前他刚刚在病床上度过自己的60岁生日。

  一代笛王飘然远去

  笛子演奏家俞逊发13岁便师从陆春龄学习,16岁便在民乐界崭露头角。从艺47年来他开拓了17种吹奏技术,并发明了被法国人称为“魔笛”的口笛,被认为是继陆春龄之后又一位南派笛子大师。2003年俞逊发举行了纪念从艺45年的“玉笛飞声”音乐会,在国内外民乐界引起轰动。前年,俞逊发病发时已是肝癌晚期,一度曾被医生判定最多只有3个月时间,而他却坚强地抵挡病魔并重返舞台,在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中国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去年底他的病情复发,不得不重新入院治疗,海内外民族音乐界人士为病中的俞逊发再度举行了“玉笛飞声”音乐会。1月8日,俞先生在病榻上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之后便坚持回到家中休养,但不久被再度送进医院直至病逝。

  朋友追忆其生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现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告诉记者,他们今天遵照俞逊发的遗愿使“告别”更像是一次“送别”。王甫建说:“告别仪式上很多都是遵照他的遗愿来办的,比如在向遗体告别时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他以前演奏乐曲的录音剪辑,其中有他自己最喜爱的《无极》、用口笛吹奏的《苗岭的早晨》和隐居琅琊山创作的《琅琊神韵》。我现在无法估计会有多少人来向余先生告别,不过这两天已经有很多唁电、唁函,刚才我还收到两份从广东发来的传真,各地民乐家都向俞先生的病逝表示哀悼。从情感上来说,我们应该更像是在送俞先生出远门演出,而不是永远的诀别。”

  弟子赶制纪念专辑

  在俞逊发去世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上海民族乐团以及俞先生的弟子们已经赶制出一张俞先生的纪念演奏专辑,并将在今天的告别仪式上赠送给每一个前来送行的朋友。王甫建表示,俞逊发不只是演奏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乐大家,他使历史悠久的笛文化充分包含在中华大文化中,包容并蓄地学习南北笛派的不同演奏技巧,并把现代作品也加入曲库中,使自己成为公认的新一代“笛王”。

  青年笛子演奏家唐俊乔是俞逊发收的第一位女学生,也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的第一位弟子。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回忆了与俞先生学习时的两个小故事。“我刚跟俞先生学习的时候脾气很急躁,每天花很长时间练习又总感觉不对,先生因此特地找我长谈了一次,告诉我‘自然之中有深意’,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急于求成。俞先生最拿手的就是适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现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当年他对我说的那些话,也会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从上音毕业之后,俞逊发依然很关注这位同在上海民族乐团的女弟子:“俞老师总是告诉我不能只钻研那些曲谱,要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多吸收养分,他建议我看《庄子》、《老子》,从而提高自己对古曲的理解——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令我感到非常崇敬。”

  他是笛界的骄傲

  著名民乐家林克仁也特地为俞逊发撰写了悼文,对这位大师他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对人类精神遗产的卓越贡献是一座丰碑。他在笛界叱咤风云数十年,是战士,更是英雄。他继承传统,开启未来,他德艺双馨,是笛界足以效仿的偶像。人间为有了俞逊发而自豪。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他对人类精神遗产的卓越贡献是一座丰碑。他在笛界叱咤风云数十年,是战士,更是英雄。他继承传统,开启未来,他德艺双馨,是笛界足以效仿的偶像。人间为有了俞逊发而自豪。


    写信时间:2013/03/29 20: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