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012252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11日

李景均-香港逗留

发布时间:2010-10-14 16:25:2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心系学术

  李景均抵港不久就接到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的教授聘书,欢迎他去台大任教。随聘书还附有校长的信,言明李景均到台大后倘若觉得不合意,校方将随时提供方便帮助他去美国。但李景均婉言谢绝了台大的邀请。
  李景均到香港后写信给在美国的朋友,告知摩尔根遗传学在中国大陆的困境,并求助谋职,“如果我有可能在你熟知的任何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我将乐于为其效劳”。这位朋友将信转给了《遗传杂志》(穆勒当时为该期刊的编委之一),该期刊在1950年6月刊登了这封信(显然是征得李景均同意之后),并冠以“遗传学在中国死亡”的标题。
  李景均的这封信引起了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穆勒(HermannJ.Muller,1890-1967)的注意。穆勒利用自己的地位及关系,安排克洛(JamesCrow)对李景均的书(当时已由李景均在美国的弟弟在美自费翻印出版)写了一篇书评,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发表。恰巧这时美国前任卫生部长派伦(ThomasParran)博士刚刚走马上任匹兹堡大学新组建的公共卫生研究院,欲聘一位人类遗传学家,遂写信给穆勒,希望能介绍一个人。穆勒随即推荐了李景均,并解释说李景均现在香港,来匹兹堡大学可能需要一些时日。考虑到推荐人是位诺贝尔奖得主,派伦表示愿意等待。随后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生物统计系的系主任写信给李景均,聘李景均为生物统计初级研究员。

离港赴美

  然而,此时在香港的李景均既无任何护照,也无任何可证明其国籍的证件,所以不能得到美领馆的签证。作为美国遗传学会援助海外遗传学家委员会、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及国际援救委员会的一员,穆勒和美国其他一些遗传学家和美国国务院及美国驻香港总领馆的官员就李景均的签证进行了大量通信。穆勒意识到问题是在驻香港总领馆,于是他给总领馆官员写了这样的一封介绍信:
  美国遗传学家们普遍认为,李博士所着的《群体遗传学》一书是一部最好的英文着作。该书非常有助于培养在这一重要而难懂的领域里工作的年青科学家。此外,穆勒还为李景均一家递交了经济担保书。
  到最后,由于没有“身份证明”,签证还是不能发出。1951年3月,穆勒在印度开完一个会议准备回美国之前,决定在香港停一下,希望看一下李景均是否还需要什么帮助。到达香港后,李景均一家邀请穆勒及领馆的一位官员共进晚餐。大半个下午及晚餐几乎都围绕着李景均展开,但该官员最后提出,李景均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此时,穆勒马上说:“这就奇怪了。在这间房间里,每个人,包括你自己,都知道谁是李博士,他就在这里。你还要其他什么身份证明?”这位官员就对李景均说:“你明天上午到我办公室来。”不久,签证就出来了。1951年5月,李景均一家离开香港到达美国。1951年9月,李景均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李景均夫妇俩给他取名史蒂夫·穆勒·李,以纪念穆勒。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