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学术研究述略
老师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宿州学院历史系任教,1989年调到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史学所任教, 1990年1月至1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参加“全国史学理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1993年7月至1994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访学,2002年3月至2011年12月31日去世在安徽大学历史系任教。他潜心学术研究,虽英年早逝,但成绩斐然,先后出版《国学通览》、《二十四史述要》、《中国历史要籍研究资料辑要》、《安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中国历史通论》、《中国历史文选》等专著6部(含合著)。在《文献》、《史学史研究》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七十余篇。近年研究的课题主要有:1、《20世纪皖籍史学名家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2、《清史·邦交志·英国篇》,国家清史工程子项目;3、《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群建设综合研究,省教研项目。4、《徽学内涵和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教育部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主要的学术成果集中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史学理论等方面。
一、中国古代史
老师早期的研究,在古代史方面,用力较大,他有一个宏大的研究计划,就是将中国历史打通,自古代到近代,按照时间的顺序逐步展开研究,所以一开始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的研究比较突出,《国学通览》编撰时,主编特邀他撰写了“四史学”一章,其后研究方向转向史学史和文献学。
从能找到的资料上来看,较成熟的古代史论文有:《“焚书坑儒”辨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1/02)、《刘邦数项羽“十罪”考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3/04、《项羽“不肯过江东” 》吗? (《文史知识》1994/09)、《商鞅为何“刑弃灰于道者”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02)、《韩非反暴政思想刍议》(《安徽史学》1995/03)、《商鞅被杀原因新探》(《淮北煤师院学报》1996/01)、《韩非廉政思想初探》(《齐鲁学刊》1996/06)、《桓谭生卒年驳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02)、《蹇叔考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等等。
从研究志趣上看,这一时期的论文,基本是考据文章,就某个历史细节加以考证,这方面的文章多了以后,瞿林东先生就跟他开玩笑,你的心胸应该开阔一点,试着做点宏大的题目,别总是纠住细节不放(大意)。后来,老师的研究方向明显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步转向了史学史和文献学史的研究。
配合安徽省政府的工作,他还主编了《安徽通史》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
二、中国史学史
老师于1993年7月至1994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访学,师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名师瞿林东先生,在瞿先生的熏染下,兴趣转向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史学史方面的论文较多,能见到的,如:《韩非说史》(《史学史研究》1994/03)、《韩非史论研究》(《淮北煤师院学报》1995/02)、《班氏父子与《史记》的学术命运》(《史学史研究》1995/04)、《建国以来桓谭研究述评》(《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01)、《关于韩非历史观的几个问题》(《史学史研究》1997/04)、《建国以来朱温研究述评》(《安徽史学》1998/03)、《<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02)《史学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向(《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03)、《<三国志>“品藻典雅”平议》(《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唐修八史散论》(《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06)、《最近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展望》(《安徽史学》2003/06)《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河南大学学报》2004/04)《论<三国志>的谋篇布局》(《安徽史学2004/03)、《<吴书>作者考辨》(《史学史研究》2008/02),等等。
他在史学史上研究的范围是比较全面的,各个朝代的史学成果、特点和发展大势,都做过较深入的研究,给史学史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有必修课《中国史学史》。结合地方史的研究,他还开展了皖籍史家的研究,对安徽历史上的史学家进行了通盘的研究,还为史学史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了《晚籍史家研究》一门选修课。在史学史的分支学科史学思想史的研究上,他也下了功夫,给史学史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有《中国史学思想史》选修课。
三、历史文献学
2002年调到安徽大学后,结合历史系学科发展的需要,他研究的方向又转向了历史文献学,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北师大著名的史学刊物《史学史研究》,封面上就注明: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他的这一转向也不算很突兀。
他的文献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块,一块是文献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思想体现在两篇论文里:《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安徽大学学报》2005/04)《文献学的多途发展与学科整合》(《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05),在历史文献学博士点他开设有《文献学概论》必修课,专门传授文献学理论知识。另一块是史部目录学研究,主要成果发表的有《史部类目渊源商榷》(《文献》1999/03)《史部类目源流考略》(《东南文化》2000/01)《史志目录及其价值略论》(《文献》2002/03)《论史志目录的类别及其特点》(《安徽大学学报》2003/05),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他在史部目录研究上的深度,国内史学界还很少能达到他的水平,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史部目录成果,他都有深入研究,为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开设有《版本目录学》选修课,其中讲授的重点就是史部目录学。其它文献学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陈涉世家》疏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2/02)《浅探<校勘学释例>》(《五邑大学学报》2008/04)《补史艺文志小注探析》(《合肥学院学报》2008/02),等等。
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是他近几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工作,他申请、主持了《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群建设综合研究项目。
四、史学理论
老师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理论的指导和研究,中国史学研究有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注重考证,不重理论,很多人认为理论在文献学研究中是没地位的,所以不重视、不总结理论成果,老师继承了白寿彝先生的观点,认为文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历史文献学理论,积极从事文献学及史学的理论建设,也一再呼吁重视理论建设。
他在理论上的成果主要有:《有关史学创新的几个问题》(《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01)、《徽州历史文化概观》(《文史知识》2000/06)、《品评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史学月刊》2004/09)、《“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学习与探索》2007/04)《“天命”思想早期变化的特点》(《学习与探索》2008/04)《远古传说与“人物评价”观念的产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等等。在研项目《徽学内涵和徽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果不是意外去世,也快结题,这是关于徽学理论研究的课题。
老师出生于皖北砀山的农村家庭,世代务农,经过艰苦的奋斗,考上大学,走上了学术的路子,他在学术的路上,坚韧不拔,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学术的高峰,虽英年早逝,但给我们留下了70余篇学术论文,6部独著或合著的专著,看他书房的藏书,就可看出他在学术的路上作出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现在老师走了,我们要以老师为榜样,潜心学术,努力攀登,为国家的文化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