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xtshq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13693229
本馆由[ 水工可 ]创建于2016年04月04日

祭家父

发布时间:2016-04-06 21:32:12      发布人: 水工可

 

   每到清明节,习俗是都要回老家给亲人烧纸,我却很少回去。因为,一是回家没有落脚地,人地生疏;二是回家,连父母亲的坟头都找不到(都是麦地)。只好每年卖点纸钱,晚上在路口向着老家的方向给老人送点花销。我想送纸钱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都只是表达生者对死者怀念罢了,我想能不能换一种祭奠的方式呢?我想回忆是最好的祭奠,用自己的笔把父亲的一些大事永远地记录下来,告诉后人,就是对他老人家的最好祭奠。

   父亲1930年出生在河北邢邰晏家屯北往段村, 1989年10月病故于石家庄市拖拉机厂职工医院,享年59周岁。

父亲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据父亲讲,当年政府到村里开大会动员青壮年参军,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旧社会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古训。父亲却是背着家人偷偷地报了名。全村最后被连吓唬带绑的一共有17名青年参军。在编入正规部队之前,行军途中有人劝父亲趁黑夜逃跑,父亲没答应,一直跟着部队。后来逃跑的青年又被抓了回来,编入其他部队,最后在战场上全部战死,解放后,全村同时参军的只剩父亲一人。

   在解放战争中,父亲讲的最多的就是行军,每天都是不停地行军,有时部队刚住下,还没有埋锅造饭,又一道命令下来了,部队紧接着又开拔了。白天头顶着国民党的飞机,还走走停停,晚上行军就是一路小跑,一连好多天睡不上囫囵觉,战士们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有的还扑到到沟里,爬起来继续走。一次部队休息,上级通知埋锅造饭,炊士班刚把米下到锅里还没有开锅,部队就又接到上级命令把还没有做好的饭倒掉,立刻行动,父亲得知信息后,用自己的毛巾在锅里操了一把兜了不少生米,为此父亲遭到了连长的呵斥,在行军途中父亲抓着毛巾里的生米大嚼,馋的其他战士直跟父亲说“给我一点”。行军吃饭讲究的速度,别人都是第一碗盛得满满的,父亲则是第一碗只盛半碗,等吃完了之后再盛满满的一碗,所以父亲每次吃饭都能吃饱。

   全国解放以后,父亲当了连长,驻守在高黎贡山上,当地的老百姓,对部队首长都特别尊重,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请连长和指导员出席。一次,寨子里的一户人家请连长和指导员,父亲事先跟通讯员讲好,半个小事之后到老乡家叫他。到了老乡家之后,老乡现抓了一只公鸡杀了,连杀带做不到20分钟,一盘带着血色的鸡肉就端上了桌,按当地的风俗习惯,主人把鸡头夹给了父亲,就在这时通讯员在门外喊报告,父亲推说上级有任务退了席,留下的指导员喝得大醉,被警卫员搀着回来了。酒醒之后,直埋怨父亲不够意思,中途离场。

   父亲1954年在重庆接受军事干部培训,一次回队途中,发现有人跟稍,父亲走快,那人也走快,父亲慢行,那人也慢行,父亲觉得不对劲,走到一个拐弯处躲了起来,等那人刚一露面,拔出枪来大喝一声:“干什么的!再跟着老子就要你的命!”吓得那人只哆嗦,父亲摆脱了跟稍。

   一次,回家扫墓,我的叔伯大姐跟我讲:“我叔叔可强了,从小就看出来了,叔叔在地里犁地,有一长者从旁边经过看见了后说:“这后生将来能当大官。”我听着这种说法好像有出处,只当是笑话,也一并记录在这里,到这分上,我也只好是宁可信其有了。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祭奠吧。

 

写于2008年清明节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