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创始人陈六使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77753026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9年05月08日

新加坡国立大学于1980年8月8日成立

发布时间:2019-05-08 21:30:22      发布人: Jackson

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在谈及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时,直指后者虽然把自己表现成一个捍卫中华语言和文化的人,却言行不一,其11个儿子和3个女儿,大多数都在英校求学。


“华社领袖一方面捍卫华语华文,一方面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英校读书,孩子长大了连一句华语也不会说的做法,言行不一致,是我看不起的。”


他在其新着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第三章有关南洋大学兴衰的文章中,对陈六使着墨甚多,不满之情跃然纸上。


他指出,陈六使18岁由中国来到新加坡,他同其他在东南亚发迹的中国移民一样,立志要为移民的下一代兴教育办学校。


鼓励南大校友参与政治


“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后,树胶价格飞涨,陈六使赚了大钱。他个人捐出500万元,接着福建会馆捐出在新加坡西部乡村地区裕廊的523英亩树胶园,作为大学校址。”


他说,首届南大生于1959年毕业不久后,陈六使便开始鼓励南大校友参加政治活动,并且资助一些人加入社阵,在1963年9月的大选同人民行动党候选人对抗。


他说,陈六使把赢取政治权力当成“洗去以往的鄙视和侮辱”的手段。


他在文中提及,陈六使曾经说过“现在的政治舞台如舞厅在选舞后,一夜即可成名。经过大学苦心培养的真材实料,如投入这种政治舞台,可说易如反掌。我希望你们要参加政治,争取政权。”又说:“南大毕业生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薪金,拿了几百块钱就心满意足。


见到不平等不民主的现象,就应该组织政党,争取做议员当总理。要知道做总理,就像是做舞厅裡的舞后,是很容易的,比当教授容易得多。”


指陈承诺捐款拖欠250万


他也说,人民行动党议员和南大校友何家良在1966年告诉国会,陈六使承诺捐出500万元,却还拖欠250万元;福建会馆答应捐献60万元,却还有40万元没有拿出来;《南洋商报》承诺给大学100万元,兑现的却只有9万4千元。


“南大虽然是由华社创建,最终却得依赖政府的资助,因为大学的长期运作成本不是个人和公司单独可以负担的。”


南大注定失败 创立精神值得世代传承


“(南洋大学)校舍落成典礼于两年后1958年3月30日举行。我很清楚记得当天的盛况:车龙从南大的裕廊校园一直排到市区的纽顿圈。前往主持开幕仪式的英国总督顾德爵士的座车,即使在警察开道下也寸步难行。他足足迟到了两个小时。”


李光耀在新作中,生动地描绘了南大从冠盖满京华到斯人独憔悴的过程。


他指出,南大坚持以华文作为媒介语,后来面对学生来源减少、放宽收生条件导致水平下滑、毕业生出路有限,最后南大理事会于1980年4月5日决定南大应该同新大合併。


“南大的故事对于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有重大的启示。新、马两地的华人移民,从三轮车伕、德士司机、小贩、文员到商人和银行家,为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热烈响应为华人子弟建设一所高等学府,他们慷慨解囊,完成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儘管这个愿景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儘管南洋大学注定会失败,但它创立的精神却值得新加坡人珍惜并世代传承下去。”


殖民政府反对创办华文大学 南大以公司形式成功注册


“殖民地政府一开始就反对创办华文大学,陈六使注册大学的申请一早遭断然拒绝。在1953年3月26日注册为南洋大学有限公司,以一间公司的形式才注册成功。”


李光耀说,1949年以后,英国殖民地政府对新加坡和马来亚的教育有诸多限制;到了1950年,新马华人社群便萌生在新加坡设立华文大学的念头,陈六使领导的福建会馆,是主要支持者。


“东南亚华人也不落人后纷纷捐款。在新加坡,来自各界的华人,上自名商巨贾,下至店主、小贩、德士司机和舞女,都为南大建校基金慷慨解囊。短短数年,南大便建立起来,并于1956年3月15日正式开学。”


南大25年后与新大合併


他说,为了阻挠南大的成立,英国政府委任的马来亚大学校长薛尼肯因(Sir Sydney Caine)于1953年1月表示,马大将开中文系,所以没有必要开办新的华文大学。马大也将把新生人数增加三四倍,来录取更多华校生。


“薛尼肯因还于1953年1月28日,和马华总会长陈祯禄在电台进行辩论。


陈祯禄说新大学将为新马40万名华校生提供升学机会,培养精英,而这个庞大的数目是马大无法容纳的。”


南洋大学维持了25年,直至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併后,东南亚再也没开办过任何华文大学,南大的校园后来成为南洋理工学院(现在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


他说,马来西亚华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政府则关闭了华文学校,当东南亚的华文源流学校日渐减少,南大生来源萎缩只是时间迟早问题。


降收生标准 水平滑落


“为了维持新生人数,南大只好降低收生标准,一旦这麽做,南大的水平就急剧下滑,家长和僱主终于发现南大的文凭没有价值。后来,最后数届的南大毕业生申请工作,出现了宁可用中学文凭,也不用南大毕业证书的现象。”


他说,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採用英文为政府行政用语。可惜南大一直到70年代中仍然拒绝成为一所双语并重的大学。


“一个只用华文授课的大学毕业生,怎样在一个用英文的政府工作?结果,南大的毕业生因为英文不够好而找不到工作,许多只能成为华文教师或在使用华语沟通的公司工作。即便成为华文报章记者的华校生还必须兼通英文,因为政府的文告、声明、报告和国会辩论都使用英文和英语。到了70年代,华校优秀生不惜报读英文速成班,为的就是能到当时的新加坡大学升学,而不是去南大读书。”


华文媒介语不容侵犯


他说,多年来,使用华文为教学媒介语,对南大学生和支持者来说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办校宗旨。


“在对南大学生发表的数次演讲中,我再三强调南大必须被接受为一所马来亚人的大学而不是华人大学,才能在马来亚以及东南亚成功。华文可以是使用的语言之一,但不可以是唯一的语言。南大若被认为是‘顺便也教马来文的华文大学’将是失败的。”


他说,即使他苦口婆心,南大理事会还是坚持以华文为唯一媒介语。它唯一的让步是在1960年8月,放宽华文入学规定,让非华人较容易进入大学。他们可以免考华文语文和文学试卷,只需要通过华语口试就算合格。


增设语言中心 南大录取欧美及马来学生


“首名进入南大的非华人学生是1960年入学的阿萨韩都亚(Hang Tuah Arshad)。到1967年,南大已经有五名马来学生。1968至1975年南大设有马来文系,马来学生进一步增加。1972年马来文系有44名马来学生,这些学生一般能读、写和讲华语,其中一些曾在华校就读。南大语言中心于1968年启用,也首次接受了10名分别来自印度、欧洲和美国的学生,他们到南大主要来学习华文。另外还有约40名苏联人,以政府官员为多,他们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南大学华文。”


陈六使公民权被褫夺 保安部队捕逾20人引发大罢课


1963年的大选后,吉隆坡中央政府对南大和社阵的共产党人採取行动,包括褫夺陈六使的新加坡公民权、数天后吉隆坡的保安部队进入新加坡,逮捕超过20人,包括五名南大学生和七名南大毕业生。


“我们也撤销南大学生报《大学论坛》的出版准证。为了抗议逮捕行动和褫夺陈六使的公民权,南大学生会在10月发起为期3天的罢课行动,参与的学生超过1千人。他们获得亲左派工会的支持。抗议最终以500名南大学生到政府大厦静坐示威结束。”


南大生和平请愿6诉求


“1963年10月8日,南大学生和平请愿向政府提出六项要求。一,放弃取消陈六使公民权;二,保证不修改南洋大学法令;三,释放9月26日逮捕的南大学生;四,保证今后不许警方使用武力侵犯大学自主权;五,无条件资助南大;六,承认南大学位。”


“这些冲突的一个结果,是加快了从1960年开始,政府和南大间断断续续的谈判。谈判最终于1964年6月5日结束。人民行动党政府同意华文可以继续是南大的媒介语,但它必须重组为一所马来西亚人的大学,和成为一个不受政党政治或颠覆活动左右的纯学术机构。马来亚大学的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受委成立一个小组,检讨南大的课程以让它达到标准。”


他说,从60年代中开始,我们为南大注入大量政府资金,包括拨款100万元购买科学器材,另外100万元建新图书馆。我们也盖了一所设有3间语言实验室和最新设备的语言中心。中心为各学院的学生开办英文课程,也为非华人和外国学生开办华语课程。从1964年开始,我们每年颁发共50万元的助学金给南大生。后来,我们在奖学金、助学金、教职员薪金和大学设施上,提供了更多的援助,包括在1970年资助南大兴建一座奥林匹克游泳池。政府对南大的资助,也从1967年的127万元增加至1977年的1千155万元。


他说,1963年出任教育部长的王邦文,对南大改组的结果感到满意。他于1968年5月26日南大的毕业典礼上,宣佈政府正式承认南大学位。


改双语教学遇阻


“事实上我们不承认南大学位,不给南大毕业生出路是不行的。没有出路的南大生是一定反政府的。”


他也提及,南大于1969年委任黄丽松教授为新校长,他尝试把科学和数学的媒介语从华文改成英文的努力却失败了。


“当时,华文源流中学正开始使用英文教导科学和数学。如果他成功了,南大便能同华校的改变维持一致的步伐。面对南大校友的谴责,黄教授没有办法把南大变成双语学府。”


数千毕业生找工吃亏 “我难过不能更早採行动”


“南大与新大合併的消息一出,最情绪化的是南大校友,他们痛心疾首地勐烈抨击政府。我却为不能更早一点採取行动而难过,否则数千名南大毕业生就不至于成为一群群吃亏的大学毕业生,为英文不精所累,而在就业上屈居下风。”


李光耀指出,一些校友表示希望南洋理工大学在增设了理学院、人文学院和设计传媒等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后,可以复名为南洋大学。


“徐冠林教授在2003年出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后,便想为复名设定时间表。


我不认为有这个必要,因为南洋理工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英文不精 僱主多不愿聘南大生


李光耀指出,儘管南大学位获得政府承认,大多数僱主仍不太愿意聘用南大毕业生。


“1970年初,由南大学生辅导处和助理教授王德丰分别进行的两项调查显示,僱主不愿聘用南大生,英文的掌握能力差是主要原因。瞭解到市场的需求,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英文源流学校和新加坡大学,而不是南洋大学。在70年代中,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华文中学毕业生捨南大而选新大。”


他说,为了争取学生来源,南大採取了放宽收生和毕业标准,这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的学术声誉和毕业生的市场价值。


“1977年的一项南大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一名在私人部门工作的新大普通学位毕业生的每月平均收入是858元,南大毕业生的收入则只有501元。”


称双语环境才能生存


他指出,南大若继续只用华文教学,大多数院系将在10年内关闭,成为双语学府是它生存的唯一途径。


“在南大理事会一致同意下,我于1975年3月派教育部长李昭铭到南大出任校长。他的任务是尝试把南大变成双语大学,但是不成功,因为云南园的华文氛围太根深蒂固,师生陷在完全用华文的环境太深,丝毫改变不了。这个任务对李昭铭太过艰难,他只坚持了17个月就离开了。”


“1975年,我进教育部,兼任教育部长4个月,我明白了南大问题根本改变不了,它的单语环境被重重护卫着,结果只好决定冲破它。”


他认为,解决南大困境的办法,是让南大到新大的武吉知马校园一起开办联合课程。


既然不能在南大製造讲英语的环境,那就把南大搬到一个讲英语的环境,逼教授们在全讲英语的环境,重拾自己的英语能力。1978年7月的新学年,开始用英文教导第一年的课程。


斥英校生埋怨南大生


“这是痛苦的调整。我同南大学生两次交谈,表示理解他们的困难,也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当联合校园的英校生埋怨他们的进度被加入的华校生拖慢时,我斥责他们的态度。我说,帮助同班的华校生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如果彼此的处境对调,有一天,新加坡的经济必须依赖中国跨国公司,有强烈互助精神和对中国文化感到自豪的华校生,一定会义不容辞地向英校生伸出援手。”


南大新大最终合併


他说,最后约七成的南大生以英文通过他们的联合校园终期考试,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要获得新大文凭,这是比较务实的选择。这批学生也庆幸能及时转到英文源流,否则到今天会更麻烦。


“联合校园计划只是暂时性的安排,它的成效让我开始考虑要不要合併两所大学。当时,华文源流高才生已经不再选择南大。”


他指出,南大理事会后来同意南大同新大合併,南大和新大合併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于1980年8月8日成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