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莲青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8752123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18日

朱莲青:对水稻土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发布时间:2010-06-18 15:53:0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35年以前,对于常年种植水稻的土壤,人们总是将它与草甸土、沼泽土等水成土相提并论而统称为湿土。1935年,由侯光炯、朱莲青、李连捷合作撰写的《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首次将常年植稻土壤命名为“水稻土”。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同行们的争议。但是朱莲青认为,常年植稻土壤,其成土因素有独特性,成土过程必然有异于其它土壤。因此,他连续撰写了几篇论文,从各方面论证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土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详细地阐述了水稻土的成因、性态特点。

    1.生成于间歇性的干湿及人为的耕作,包括灌排耕耙及施肥等环境之下。如果没有上述人为的特殊成土因素与自然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不可能生成水稻土所特有的剖面形态以及理化特性。

    2.水稻土发育的规律明显,剖面形态复杂,但分辨清晰,理化性质的区别显著。剖面的发育是按水分在剖面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作前进式的发展,如果水分条件改变,可作逆向的后退。

    3.水稻土剖面出现的土层,随与重力水接触时间的久暂而异。就发生学而论,可以分为淹育、渗育、潴育和潜育4种层段,每种层段均有其特有的形态及理化性质。

    4.由于频繁的耕种,剖面顶部不能形成有机质积聚层;表层的分散度极高,全剖面上下有大小不一的锈纹或锈斑,土壤胶粒的饱和度甚高,反应一般为微碱至酸性,且随土壤的干湿变化而稍有起伏。

    5.由于胶粒中铁质在还原状态下溶解度增大而易淋溶。但硅铝不受还原环境的影响,所以除机械淋溶外,并无化学淋溶。有侧向渗漏的剖面,往往生成淡灰色的薄层,它与上下层的过渡是渐变的,显然是一个淋溶层。

    鉴于水稻土从表土根孔中生成的锈纹,亚表层内黑色斑点或铁子,以及心土内的锈斑或鳝血色的大斑块和锈管,表明铁、锰有向下淋移和聚积。渍水期间,游离铁和无定形铁,包括氢氧化铁的溶胶、凝胶和有机质络合态铁向剖面下部淋溶,干时,经脱水成为结晶态铁。因此,朱莲青认为这类土壤在发生学上应命名为离铁土;在分类学上应创立淀铁土类,以有别于铁铝淀积的灰化土类;在非学术性场合则可称为水稻土。

    朱莲青的学风和工作作风,有颇多令人钦敬之处。

    他认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首先要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和掌握辩证法。他的治学之道在于求实。在客观存在的实物面前,一是一,二是二,绝无模棱两可的余地。他所主张的土壤发生学的具体条件和土壤分类的区分指标,都是有数量的实体。

    他平易近人,温良恭俭让,人际关系极好。对于青年总是循循善诱,传授自己的经验,诲人不倦。对有成绩的后起之秀,更是严格要求,希望他们学有大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