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卧福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70195770
本馆由[ bujuexiao ]创建于2012年11月22日

我的母亲——写在母亲诞辰10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6-12-02 14:17:22      发布人: bujuexiao

我的母亲——写在母亲诞辰100周年之际

母亲走了,穿着自己亲手做的寿衣走的,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这么多年母亲那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母亲的人品,一生艰辛的生活,使我做女儿的真正体会到:无论现在怎样做,永远报答不尽母亲养育之恩。2016年农历11月16是母亲的百年诞辰,只能写一些母亲的点点滴滴,用女儿的愧疚之心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一、母亲聪慧过人,知识面广泛。

母亲出生在藁城庄合村,当时的农村不允许女孩子读书学习,母亲是在舅舅们的学习中,跟着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舅舅们读过的书,许多情节多少年后,都能讲出来,在知识贫乏的七十年代,我们在煤油灯下,做着针线活,听娘讲“大八义、小八义”等, 比如讲“包公案”从包公出世遭大哥、大嫂遗弃陷害,二哥、二嫂怎样养包公,从狸猫换太子,到包公如何断乌盆案。那时是什么都批判的年代,讲的都是斗私批修,斗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可我从未觉得母亲讲得不对,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在我幼小的心灵上了一课:人一生不要做见不得人的事,多行善事,好人有好报。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一生不会写字,就凭跟舅舅们学点和解放初上了几天扫盲班,认字非常多,看书信基本难不倒。母亲还特别喜欢读书、看报、看家信。每次大哥、二哥的来信,母亲都会翻看多少遍,直到下一封书信到,才会把上一封放下,看书报的时间一般是在陪孩子午睡时间,因为需要忙家务,只能抽时间看书报。母亲爱读书的习惯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聪明才智,高尚的品格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我知道的许多天气谚语,都是从娘不经意的话语中学到的。如:乌云接霞,不阴就下;午后,西北方出现乌云没有好雨也特准,不定哪个地方有冰雹。

做饭如果烧棉花秸,树枝之类时的草木灰都要保存起来,母亲说那种灰细腻、瓷实,暖和时,把保存的草木灰盛在用柳条编的筐子里,把水慢慢地倒进去,把草木灰过滤,用过滤的草木灰水洗被褥和深色的衣服,被褥、衣服洗得非常干净,我到了婆家仍沿用这种方法好多年。

我们家喂的猪,不知娘用的什么办法,从来没有生过病,而且父母还养过母猪,下一窝小猪,小猪长大一点卖点钱,用来维持贫寒家的生活。

娘的针线活在村里有名,好多女孩子结婚的嫁衣都出自母亲手,她裁的大襟衣服腰身非常合适,还有小孩的衣服裁得也特别合身,尤其是絮棉花,薄厚一致就像毡子一样。

至今都想吃娘蒸的馒头,不仅喧腾还带点儿甜口,没有不起或起过火之说,从前蒸馒头都是用碱面,碱大了蒸的馒头发黄,一股子碱面味,挺难吃;碱小了,馒头发酸口也不好吃。母亲蒸馒头无数,包括过年蒸好多好多的馒头,从未有过碱大碱小之说。

非常后悔没有跟母亲学会做豆瓣酱。母亲做的豆瓣酱太好吃了,颜色鲜亮,黏糊,不放糖自然带甜口,生着吃都没有生酱味,炒菜放点酱,色、香、味俱全。买最好的酱(六月鲜等),没有娘做的酱好吃,还从来不敢吃生酱。前些年,我回忆着娘做豆瓣酱的过程,从选料、煮豆、发酵、用最好的西瓜做酱,精心经意地做也做不成,有一次,发酵没发好,还把五六斤豆子全扔了。娘在时,没有一年,没有一年不做酱(那时,菜短缺,酱是必备的),从没有失过手,周围人家所做的酱,没有一家能比得上。

二、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是母亲最信奉的理念,

50年代的三反运动,把我们温暖的家庭拉向了地狱,父亲被错误地打成了反动分子,并把全家赶回老家。由于母亲的坚持,才把正在上高中的大哥、二哥留在石家庄,从此,未成年的大哥、二哥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艰难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求学之路。父母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妹,小弟,我和才13岁的大姐,一点生活费没有,回到一贫如洗的老家,生活的艰辛难以想象,母亲以乐观的生活理念支撑着一大家子,娘经常说: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记着在一家人饿肚子时,小小年纪的大姐去采草籽,挖蒲草根,晒干后,娘推碾子把晒干的草根碾一遍又一遍,要求自己比别人至少多碾一遍,尽可能草根面细腻一些,让我们下咽时容易些。

记得有一次父亲去铁路南干活,从地里拾了点棉籽家里实在没有吃的,父亲让母亲 把里面的籽蹍出来给我们做点东西吃,母亲怕我们吃了不好自己先尝点,没事才做成饼子让我们吃,好多野菜、树叶也是这样,像柳树叶,特别苦,母亲都是用水焯两遍,才做成食物吃。真是没有吃、没有穿,也从没有听到母亲一句抱怨的话  也从没看见娘愁眉苦脸过。还经常听见娘哼哼歌曲,娘喜欢哼哼的歌有:歌唱二郎山、小白菜……

三、母亲常的一句话是:人要实,火要虚

父亲没有下放时,我家在市里桥西住,村里许多人一到石家庄,准住在我家,在我家住得多的,像郎玉坤、高黑蛋等,家里再难,娘也是实实在在地待人,以至于回老家后,这些人待父母都不错。借人东西,借少还多;有人来家借东西,家中多难,只要有,娘就不会说半个不。记得有一次,小贵家的春纪借脸盆,用完后也不说还,我们用反倒没有,气的父亲给母亲生了顿气,但秉性脾气改不了,只要有,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帮。母亲总是教我们:对人不能使坏心眼,和人相处,不要只想占便宜,婶子和我家打交道,净沾便宜,我总觉得是欺负我家,娘总说:“有光可沾,说明咱家比她家好,沾光、沾光,越沾越光”。

娘实在厚道,一生与世无争,但娘并非老实可欺。就拿和婶子相处的事为例沾光行,明欺负不行。婶子娘家也是藁城庄合村,家境贫寒,针线活做得不好,人还挺懒。母亲娘家日子过得殷实,人又贤惠手又巧,奶奶非常喜欢母亲,婶子非常嫉妒,总想在奶奶面前卖乖充好。一大家子的饭需要妯娌俩同时去做,每天天刚刚亮,婶子开始大呼小叫,又是大声哄孩子,又是吵吵着做饭。娘非常实诚马上起身去厨房,这时如果是两个人,就可以一人点火(需要拉风箱),一人在收拾大锅和二锅,非常麻烦,俩人搭配,一人烧火一人在锅台,可以比较轻松些。可等娘刷好锅,添上水,没办法自己点火好,边拉风箱边顾锅上,饭做好了,婶子也来到厨房,装模作样地紧忙乎,开始喊“饭好了,吃饭吧!……”,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如此,娘琢磨出婶子是欺负她不爱说话,也知道娘肯定不会告状,有意识地不干活,但在老人面前又是第一个去做饭的人,娘反倒是不积极做饭的人。第四天,听见婶子喊叫后,娘就会对着窗户梳头,然后拿出孩子们的鞋底子,开始衲鞋底子,只要婶子一出门进厨房,娘也会马上去厨房。娘的观点是:你可以卖好,活你也可以少干,但你绝对不能不干。从那以后再也听不到婶子大呼小叫了。

四、伟大的母爱

大哥、二哥在外辛勤工作,尽力补贴家里,父母觉得对兄长是亏欠,娘不知对我说过多少次:咱家太穷!一点儿帮不了你哥嫂。

我们家院子种着几棵枣树,那都是娘栽的,枣树品种很好,尤其是熟透的,红红的,捏在手里肉肉的,特瓷实,一口咬下去真甜。母亲为了让子孙都能吃上,一种办法是醉枣,当枣刚刚发红,上房捡没有虫子吃、最好的一个个地摘下来,擦干净后,用酒淹上,留到过年吃,另一种办法是,树上的枣要等到十一,孩子们放假回老家时再打枣,哪年也比别人家打枣晚半月,慈祥的母亲只能用她的这点心意去弥补她的心愿。父母炒的花生米,不仅又香又脆,不咸不淡,那个好吃劲至今我都忘不了,而且包含着两位老人浓浓的亲情。在经济特别困乏的年代,爹娘把生产队分的少的可怜的花生装在布袋里,绑好口放在房梁上,平时是不舍得让我们这些小馋猫吃,一进腊月,把花生从房梁上拿下来,先剥成花生豆,只要饱满的,用花椒盐水泡泡,淋干水分,用湿屉布盖上,闷上一天一夜,父亲找干净且不粗不细的沙土,在煤火上用文火仔细地炒,要求花生豆的颜色已经变黄,花生豆红衣还不能破损,轻轻倒出来凉凉,满屋子充满香味,母亲给我们每人一把,剩下的全部倒入缝好的口袋里,这是给远在呼市大哥一家寄走的。父母的这份亲情一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不管东西多少,只要是自己认为是稀罕的,都会把最好的留给亲人。

因为我们家成分是上中农,在讲出身,讲政治的年代,注定是受歧视的。在兄弟姊妹中我是最幸运的,因为全家回到农村后,大姐中学只能在所谓的农中里上,整天不上课,在家帮做农活,智新和素萍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智新连进中学门的机会都没有。我63年小学毕业要考中学,正好赶上政治喊出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这才有机会上了当时有着小宝塔中学的藁城中学。我能上到全县最好的中学,最应该感激的是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

我们是在农村长大的,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是不兴女孩子上学读书的,我们的同龄人中,一字不识的大有人在。母亲的观点迥然不同。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子都不让上学了,原因是一来家里困难供不起,二来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供女儿上学是赔钱的。她们小小的年龄春天在地里挖野菜割猪草,夏天在地里拾麦穗,秋天在地里拾豆子、花生、山药等等。我也心疼自己的爹娘,也想和她们一样帮助家里。母亲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你就好好上你的学,再苦再难有我和你爸!

慈祥的母亲从未打过我一巴掌,大声嚷我的时候都很少。为上学嚷过我,原因是学校让交学费,那时的孩子懂事早,知道父母不当家,应该向爷爷要,当我怯生生地对爷爷(从小没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奶奶也不是亲的,所以不亲)说我要钱交学费时,爷爷立刻变了脸:光知道要钱,别人都不上学了,就你们都上学,家里没钱!那是一开春,要学费和爷爷没给钱的事没给父母说,吃了早饭就要找伴去挖野菜,娘问我为什么不上学,我就不说原因(正好借机会不上学了),只是犟着三个字:就不上,就不上!当娘扬起巴掌要打我时,我才哭着告诉母亲学校要学费,爷爷不给。娘把巴掌落下,把我好一顿嚷,这是记忆中唯一一次嚷。嚷完我,娘就去彭家庄我老姨姨家(母亲的姨姨)借钱,下午逼着我去向老师承认错误,并让我保证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我含着泪去上的学。知道父母供自己上学的艰辛,我非常珍惜在学校的学习,学习中比任何人都刻苦、认真,学习中都要比别人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半点懈怠,放学后从不在外玩耍,赶紧跑回家帮母亲干活,或者去割草,或者赶上家中的猪到割过庄稼的地里放,而且是边放猪边拾庄稼。终于老天给了娘一个大大的回报:1963年,女儿没有辜负她的苦心,全陈家庄学校只有我一人考上了藁城中学。

慈祥的母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没有留下金银财宝,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愿我们已故的母亲安息天国,保佑着你的子孙后代生活幸福。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