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和光明留在人间
把爱和光明留在人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研究生王安念在三亚完成器官捐献手术,能够挽救6个人的生命,还能帮助2至4人重见光明——
把爱和光明留在人间
王安念
“如果妹妹还在的话,她应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或是老师。”王安念的姐姐王安玉说,“潜心科研和当一名大学老师,是妹妹生前的心愿。”
王安玉的想法得到了王安念生前的同学兼好友刘雨晨的认同,“王安念曾说过,有机会的话,想当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把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人。”
王安念的“AB面”
迎着阳光成长
看书和做实验,是王安念生前最喜欢做的两件事。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繁院”)图书馆的角落里,有一处王安念喜欢的位置。“业余时间,她喜欢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一待就是半天。”刘雨晨说,“看书可能是王安念最大的爱好,她最喜欢看的书是《红楼梦》,在书里她能够静静地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光。”
“王安念性格内敛,不善于主动结交朋友,但是跟她混熟了,就能看到她安静之余,活泼开朗的另一面。”刘雨晨回忆,在朋友面前,王安念的笑容充满了阳光。“每次拍照面对镜头时,她总会笑得很开心,她曾说,想看看世界更多的美好。”
在家人眼里,王安念“很乖、很懂事”。“从小到大,她都没让我们操心,在三亚完成学业之余,她自己找兼职、做家教,挣生活费,把钱存下来。”王安玉说。
在老师眼里,王安念“很勤奋、很认真”。“科研任务重,可她从来不诉苦,能认真完成每一次课题实验。”南繁院副教授、王安念的导师张义说。
认真、负责,是导师和同学们对王安念共同的印象。“意外发生前,她还在赶去实验室的路上,计划完成之前的实验。”刘雨晨回忆,“她说,要赶在下午上课前完成任务,所以要提前到实验室。”
千里求学
追逐心中的科研梦
“妹妹曾说,有机会的话,希望能沿着自己的专业方向,继续攻读博士。”王安玉回忆,“在学习和科研方面,她很执着,所以才不远千里,独自一人到海南求学。”
“坦白说,王安念不是‘天赋型’人才,但她却对科研足够认真和投入,这也是一直以来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张义回忆,自己曾向王安念的本科老师了解过她的本科读书经历,知道她是一个能吃苦、肯吃苦的学生。“所以当初学校录取她后,我就想要让她做我的学生。”
“但一开始,我还是低估了王安念在科研上的认真劲儿。”张义回忆,研一第一学期开学前,他曾向自己的“准学生”们发出邀约,询问是否有人愿意提前到校熟悉专业和实验内容。“她是最早接受邀约的学生之一,也是最早到校的学生,提前一个月就从贵州来到了我们位于海口的校区。”
那次求学,是王安念长大后,离家最远的一次。只身一人,从贵州坐着火车,穿越琼州海峡,来到了海南。“因为没有太多离家的经验,她第一次买票买得很早,凌晨5点钟到了火车站,同我电话联系。”张义回忆,“我当时很惊讶,小姑娘胆子怎么这么大,天还没亮就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但这些事情在她眼里好像都不是什么问题,她有着成为一名优秀科研人员应有的韧性和干劲。”张义说,只要是为了追逐心里的科研梦,王安念就可以一往无前。
以生命之名
传递无尽大爱
王安念去世前,她的主治医生曾咨询家属:“她还很年轻,如果最后不幸没能抢救过来,你们有没有帮助她完成器官捐献的意愿?”
医生的提醒,让王安念的家属开始萌生了帮助她完成器官捐献,以特别的方式延续生命大爱的念头。
王安玉说:“在妹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她、对我们一家的关爱,我和爸爸讨论过,我们是否也能用同样的爱回报社会?”
她回忆起,王安念遭遇意外事故入院后不久,高昂的治疗费用曾让本不富裕的一家犯了难,不得已通过众筹平台向社会寻求帮助。“没想到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筹集到了妹妹的治疗费用,解决了我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来自社会的爱让我们感动不已。”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医护人员,我知道捐献器官能够帮助更多人重获新生,妹妹很善良,如果她能知道,一定会很开心。”王安玉说,她和家人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们希望她能够安息身躯遗大爱,念存仁善续新生。”
医护人员、海南省人民医院OPO协调员及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向王安念遗体默哀。记者?刘琪成?通讯员?杨亚锋?摄
此后,海南省人民医院OPO协调员陈柊任向王安念的家属释明了器官捐献的相关政策和流程,并帮助王安念完成了器官捐献手术,三亚市红十字会协调员杨亚锋全程见证捐献过程。
“手术后,王安念成功捐献了心脏、肺脏、肝脏(一分两用)、肾脏和一对眼角膜,能够挽救6个人的生命,还能帮助2至4人重见光明。”杨亚锋说,“未来,王安念的名字会刻在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纪念碑上,让我们永远铭记。”
“王安念和她的家人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她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爱一直留在我们身边。”刘雨晨说。
(记者陈?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