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芳:我写人民记者穆青
自1992年春我开始采访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同志,到2002年底《人民记者穆青》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转眼10年有余。我们并没有如释重负的轻松。
穆老在新闻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他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篇,深深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他把家乡河南作为采访和调查研究基地,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父老乡亲早就说,新闻界应该有记者写写穆青。我们承担此任,觉得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在采访穆老和跟随穆老采访中,许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让我们食寝难宁:不把这书写出来就是失职!
然而,穆老不让写传。他说:“我又不是什么大人物,平凡得很,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不值得写传。”我们说,这不是我们个人的事。穆老说:“你们的稿子好比一只烫山芋,捧起烫手,扔下可惜。你们花费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我也不忍心否定。要按我的本意,干脆不出。等我百年之后,你们想怎么办都行,反正我管不着了。”我们也很执拗。为了能过他的“关”,我们尽力改。就这样,采着,写着,改着,虽然只争朝夕,但是,10年竟不知不觉过去了!
2002年12月,书终于出来了。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穆老病了,正在深圳疗养。当夜我就失眠了。我猛然想起,穆老8月间计划着为绚丽的祖国再拍摄一本画册,不顾81岁高龄登上了四川四姑娘雪山,在山上他已感到身体不适;回到北京后他又日夜加紧整理照片;又千里迢迢赶到“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工作的卫辉市参加一项活动……每每想起老人带病回乡的身影,想起他在那盏老式台灯下负疴工作呕心沥血的不眠夜晚,我心里就一阵阵发疼,泪水就不自觉地涌出来……
我们该给老人做点什么?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看着《人民记者穆青》封面上老人那质朴慈祥的面容,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老人的精神宣传出去。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海程嘱我和另一同志到北京联系召开首发式的事,他说,我们一定要把穆青的精神宣传好,这是省委有关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的意见。我们在北京受到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新闻和文艺界的朋友也都说书出得好。但是首发式的事却被穆青一口打掉了,他坚持不开。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很乱。穆老的低调让我尴尬:你自以为研究了10年穆青,你真了解老头儿吗?
穆老一再重申不让开首发式,连座谈会也不让开,这让出版社很为难。春节的书城人山人海,却不见《人民记者穆青》的影子。许多读者打电话给我,问哪里可以买到此书?问得我一个春节都没过好,脑子里好不迷茫。
一缕缕阳光带给我安慰。《新闻爱好者》、《中国新闻出版报》、《河南日报》、《当代民声》最先转载了部分章节。新华社发了出版消息的通稿。《人民日报》、《中国记者》等报刊都发了消息。《深圳特区报》、《大河报》、《作家文摘》等陆续连载,《河南新闻出版报》更是全文照登。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黄扬略说,“转载此书,只会给我们的报纸增色。”他们一次订购1000多本,编辑记者人手一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读到书后激动不已,亲自为她带的研究生班购书,还自费几百元用特快专递给复旦大学等院校的朋友们邮寄。辉县老干部服务队的队员一次购书500本。李茂全退休前是百泉农专的副校长,他一人就买60本,10本给自己的儿女、亲戚,50本送给百泉农专。辉县原县委书记郑永和说:“辉县能有今天,与当初穆青和新闻界为我们宣传鼓劲儿分不开。这本书反映了我们的心愿。”老干部服务队还赠书给十几位新闻界的老朋友。他们拿到书对我说:“感谢你们为新闻界做了一件大好事。”在中原图书批销中心的销售排行榜上,《人民记者穆青》名列前茅,初版很快告罄,3月又重印。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穆老通过一段时间的疗养,身体恢复得很快。4月,穆老回到北京,我们把重印的书给他送去。封面上,那笑容的色彩更加鲜亮了。 (《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作 者:张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