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吟:解读穆青
穆青,1991年进入清华环境系,1996年进入哲学系读研究生,一直是清华文学社主要成员。
电话的那头是一个清爽明亮的声音,我倒出乎意外地停顿了下来:没想到她是如此明快的一个人。
读穆青的诗,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冲突与挣扎,思绪不觉深深陷进她的文字漩涡,被她的激情所淹没,努力想要追上她的思维,却只能眼看着它绝尘而去,只留下我不能解读的蛛丝马迹。穆青的作品,积淀着知识,广博而深厚,也洋溢着理性,锐利而独特。我好奇,这位不若普通女性写作细腻精巧的女性,是怎样一个内心藏着火山的人?
她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本预备大费唇舌已打好腹稿的我诧异了。眼前的穆青,不高不胖,简简单单,很热情。自然地就谈到了她进入文学的经过。她说,喜欢上文学是进入清华以后的事,以前对诗歌并不着迷。中学时也随潮流读过汪国真、席慕容的诗,却只觉得“没意思”。在清华里,她上了人文类选修课,结识了一些爱好文学的人,接触了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不产生兴趣也难。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与诗结合是偶然,但似乎也是必然。”
文学在不同人心目中有不同的定义。穆青心目中的文学,与语言关系密切。因此注重形式,同时也关注社会,并且与人的心灵呼应。诗歌则尤其注重抒情,也许正是因此如此,穆青的诗有了浓烈的词藻,激荡的感情。
穆青的作品中不时表现出“十分自觉的性别意识”。她眼中的男女虽有差别,却排不出孰优孰劣。“男性比女性唯一强的地方就是男的力气比女的大”,她笑了,我也笑了。
在这“寄托”成潮的年代,穆青选择了哲学,世人眼中艰涩枯燥的学科。她的回答很简单:兴趣。也只有兴趣才能使人在这一条路上走得这么远这么执着了。她同时也赞成出国,理工科学生自然可以学到高科技,人文社科学生也有必要,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的距离更遥远。至少,出去拓宽一下视野也是不错的,她说。
穆青除了写诗,写散文,也爱好美术,阅读面之广在清华里可算首屈一指,然而她在本科时的专业成绩也名列前茅,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还是简单地回答:习惯使然,并自称并不太刻苦。无奈,只能以此悬念而飨读者了。
也许人的内涵与外观是成反比的,内涵越是丰厚的人,越显简约。简洁的语言,宽容的心灵,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驰骋的文笔,诗里的穆青似比生活的穆青丰富,生活里的穆青似比诗里的穆青平易。
本文摘自《清华中文报》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