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海牺牲周年祭
英雄牺牲一周年之际,颍州晚报记者再次走进他的家中……
“现在房间里依然留有儿子的身影。”抑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张培伦说,张宁海牺牲前,有一次回家时正值中秋时节,天气刚刚转冷。早晨起床时,张培伦看到张宁海身上穿的保暖内衣“领口和袖口上都是小洞”,他心中一酸,连忙说道:“咱爷俩今天上街买一套新的。”
“爸,这还能穿呢,穿在里面别人又看不见。”张宁海用手紧了紧领口,连忙婉拒了父亲的要求。直到张宁海牺牲,这套内衣依然穿在他的身上。
“他是个阳光、正直、豪爽、硬气、不服输的孩子。”由于工作的关系,张培伦单位的车有时会停在他家门口。刚刚学会开车的张宁海虽然对车有着极大的热情,但从来不动父亲的车子。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神,一次张培伦忍不住说:“你开一会儿吧!”
“这是公家的车,我怎么能碰!”说着,张宁海走出了家门。
想起这些,张培伦和妻子总感觉对不起儿子。躺在卧室里、坐在客厅内……老两口耳边总响起儿子的声音。
因为思念儿子经常流泪,张培伦的视力每况愈下,妻子赵彩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脑子有时清楚,有时迷糊。”
看到妻子的变化,张培伦强颜欢笑,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妻子。当妻子平静下来时,56岁的张培伦会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地哭。
邻居们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张培伦夫妇一直辗转于苏州、合肥等地求医,并在合肥租了一小套房子,“一是可以节省部分住院费,二是让宁海的母亲换换环境,争取走出阴影。”
临走那天,张培伦对儿子说:“你一年难得回来一趟,能不能和领导商量一下,在家里多住两天?实在不行的话,我给你们领导打个电话。”
“所里人少,太忙了,必须回去。”说着张宁海收拾了一下行李,背着一个小包出了门,留给父亲的只有一个远去的背影……张培伦永远没有想到,这一去,孩子再也没有回来。
就在张宁海走后半个多小时,快递公司拨通了赵彩芹的电话,为她送来一部崭新的手机。“那是我专门给你订购的,你的手机破了,早该换一部新的了!”赵彩芹拨通儿子的电话时,得知张宁海已经到了阜阳,这句话成了母亲一生的回忆。
2011年12月6日,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培伦夫妇分别掏出儿子送给自己的手机。记者看到,两部手机上都贴着防护膜,一年过去了,机身上还泛着刚买时的金属色。
拿起张培伦的手机,上面带着暖暖的味道。张培伦告诉记者,儿子去世后,他就把手机卡取了出来,然后把手机贴身放在胸口的位置,只有充电时才肯拿出来。
张培伦说,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坚强地走下去,继续以后的生活。
张宁海去世后,赵彩芹心灰意冷,吃不下饭。有一天,家里的钱花完了,赵彩芹到银行取钱,竟然发现每个月依然有600元准时转存过来。
“那时我们心里产生了一种错觉,宁海没有牺牲,他依然在黄山工作。”张培伦告诉记者,一年来这种错觉一直支撑着他们,妻子甚至养成了没事就到银行查询转账记录的习惯。
2011年9月1日,600元如期转入赵彩芹的账户。10月1日,当赵彩芹再次出现在银行时,转账记录没有出现,随后赵彩芹又去了几次,但情况完全相同。
“一切都结束了,宁海真的走了,再也回不来了!”回到家中,夫妻二人抱头痛哭。
面对着儿子的遗像,张培伦推测,可能是儿子与银行事先有约,每月为母亲定期转账。如今,宁海牺牲了,账户上的钱也转完了。
“那一天,我们连错觉都没有了。”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张培伦却难以接受,“孩子走了,还留给我们一年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