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海军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姚树人同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5636654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29日

姚树人将军冒死研制中国火箭燃料

发布时间:2015-05-29 08:50:1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没有任何参考资料,1958年,中国仅用一年时间便研制出高能火箭燃料,这背后有什么秘密?

    经有关部门批准,“八一”建军节前夕,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两弹一星”功臣、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姚树人将军披露了一些细节。

    令记者惊叹的是,今年78岁的姚将军一生从未出过国,却精通5国语言。

    冒死研制中国火箭燃料

    姚树人将军退休后,一直留在海军工程大学继续为博士生授课。说起“两弹一星”,他清晰地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铭记的1958年。

    那年秋天,29岁的姚树人正在中科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突然被派到上海参加一个保密会议。从此,他加入了钱学森领导的火箭与卫星攻关小组,承担起研制火箭燃料的重担。

    当时,苏联和美国的人造卫星先后上了天,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卫星上天离不开火箭燃料,但中国那时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姚树人的任务是在一年内拿出一吨偏二甲肼液体燃料。然而,偏二甲肼在当时属于高度保密技术,别说见一见样品,就是相关的资料也无从查找。

    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足够的科研资金,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科研人员的唯一支撑就是那份高昂的爱国热情和聪明才智。

    回忆起燃料的研制过程,许多危险镜头仍历历在目。高能燃料易燃易爆,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1958年的夏天,姚树人穿着一件背心做氯气的化学反应,试验必须用浓硫酸进行干燥。试验过程中,氯气瓶突然不通了,姚树人赶紧关掉气瓶,但此时洗气瓶内的压力已经太大,硫酸突然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身,姚树人条件反射地闭起眼睛,钻到水龙头下一阵狂冲。最后,身上的硫酸被及时稀释干净,可再看那件白背心,烧烂成一个个大洞小洞。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1958年底,姚树人带领的科研组奇迹般地造出中国第一滴可储存高能火箭液体燃料。次年,他们圆满完成任务,拿出了一吨这种燃料,保证了后来“东方红”卫星的顺利升空。

    2003年,得知神州5号飞船成功升空,姚将军激动地说:“我的工作虽然只是为这一事业添了只砖片瓦,但我仍然感到无比的骄傲!”

    据了解,偏二甲肼这种液体燃料,我国至今仍在使用。

    手掌里长着玻璃碎片

    姚树人将军的手掌里,至今长着玻璃碎片。这是他在研制固体燃料聚胺酯时留下的。

    1960年,姚树人转向研发固体燃料聚胺酯,由于没有先例,他尝试将两种化学物质混合试验。没有任何预兆,试管突然发生爆炸。试管完全炸得粉碎,他右手小拇指血肉模糊。医护人员检查发现,细小的玻璃碎片被爆炸的冲击波全部扎入了他的肉掌里。由于太细小,无法取出。

    这些玻璃碎片至今仍留在姚将军的手掌中。“已经纤维化了,没有大碍,偶尔有点疼而已。”将军笑着说。

    较之硫酸泼身之险和试管碎片入肉之痛,试验时一些巨毒化学品的慢性侵害,却更为深远。

    目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装修材料中的少许甲醛已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姚树人在当年液体燃料的制造中,甲醛却是偏二甲肼的一种必需原料,成吨的甲醛在试验人员身边进行反应。可当时,科研小组一心盼望燃料研制成功,哪还顾得上这些。

    直到液体燃料成功,他们才知道这种液体也是剧毒的化合物。“但我们已不顾一切地想闻闻这个胜利成果,最后闻到比鱼腥味更刺激的味道,大家却都满意地大笑起来。”姚将军回忆说道。

    或许是年轻时长时间处于高致癌物的环境里,姚树人将军1999年被诊断出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种血液病,广州军区总医院里当时也只碰到过两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