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导 许家林教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54722525
本馆由[ 29yf ]创建于2013年08月20日

许家林先生两周年祭(作者杨良成,写于2015-8-18)

发布时间:2017-04-03 16:27:05      发布人: 29yf

岁月无情匆匆过,转眼又到了一年中让我伤心不已的日子,8月19日。这一天,是我恩师许家林先生离开的日子。而今天,是他离开两周年了。

      许老师生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会计老师——许家林》,是参加《财务与会计》杂志举办的“讲述感动——记我身边的会计人”征文而创作的,其实也是我的真情实感。这篇文章写好后,发给许老师看过,许老师谦虚地说,将那些行政职务等去掉。杂志刊登文章和以后的获奖,都是许老师走后的事情。这是我写许老师的第一篇文章。

      去年的今日,我写了一篇文章,怀念许老师,题目是《许家林先生周年祭》,发表在中国会计视野论坛,回忆了我与许老师生前的许多交往细节,也包括许老师和他的学生方国玉的交往,写了他到我们当时工作的地方阜阳,写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还配发了许老师与我和方国玉的合影。现在也只能看着照片来对他进行回忆了。许老师的好朋友陈元芳老师作了一首七律,纪念许老师。

《七律·念家林》
家林兄弟周年去,
侪辈研习少释疑。
梦里追寻夕旦见,
醒来方晓地天离。
凡夫若能重来世,
朋友宜当万代袭。
斯者虽息人品在,
师德高尚众生迷。

      去年,当我创作的将会计文化引入会计实务的财务系列著作纪小羊做会计系列中的第一本《纪小羊和她的出纳工作》正式出版之际,思前想后,没有许老师的指引,可能就没有这个系列著作,于是我创作了《林泉有知报师恩——写在〈纪小羊和她的出纳工作〉出版之际》。这是我的真情实感。韩愈在《师说》里面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许老师就是给我传道的人,也就是指引方向的人,我学习、研究、书写会计文化,都是在许老师指点下进行的。现在有了一点成绩,应该向老师汇报。可惜老师已经到天国去了。我只有写篇文章,以示纪念。这篇文章先后在长江大学的校友通讯和《荆州日报》上发表。

      去年清明,我到许老师墓前,心里有许多感慨。许老师对生活的热爱,我曾在《许家林先生周年祭》中描写过。清明时,我站在他墓前时,还想到了许多细节。他爱好音乐,和我一同在湖北农学院师从于许家林先生的胡必鸿,也是注册会计师,我们曾经一起到许老师家中去看望过许老师。胡的弟弟也是许老师的学生,许老师特喜欢胡的弟弟,说他的歌唱得好,还将他弟弟唱的歌灌成了磁带,说是原声的,放在车上听。可惜现在再好的原声,许老师也听不到了。我的小师弟车胜和小师妹黄萍结成了恩爱夫妻,当时都是许老师的学生,他们在大学时,已经相恋。军训时,黄萍受不住高温,晕倒了,许老师知道他们相恋的事,直呼其名道:“车胜,上。”车胜冲上去,背上黄萍就向医务室冲去。此事也是我们同学中经常传诵的一个经典。

      今年清明,大雨倾盆,对许老师的思念也如倾盆大雨一般。我写了文章《清明祭许家林先生》。我在文章中写道:“许老师已经走了,我无法再看到他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遗憾。但许老师又没走,我还能寻觅到他的踪影甚至与他进行交流,那便是在他的博客之中,他的著述之中,那里面有他的神,他的魂,那是他留给世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正是:清明时节雨倾盆,痛祭恩师欲断魂。 借问仙踪何处觅,翰墨丛林隐真神。”

       这是我真实的感悟。以前他在时,可以当面向他请教。现在他走了,无法再当面向他请教了,只能到他的博客中,到他的著述中,去寻找帮助,看他的博客,时时会有启迪与帮助。如他招收了新的研究生后,有一个系列“加油站里添新军”,我看后就有感悟与收获。他的加油站,是会计加油站。他让所有的会计新军们在他的加油站里加满油后,重新上路,去攀登更高的会计高峰。有一年,他要加油站的新军写关于会计文化的感悟,几位新军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各有特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人文气息。

      我以前一直不知道他为什么给自己的新浪博客取名“会计游击队员”,后来也是看了他博客里面的文章才知道其中的缘由的。曾经有段时间他在湖北农学院从事财务会计教学工作,农学院的会计老师,在财务会计专业院校的老师眼里,可能就不怎么高大了。所以他自谑地称呼自己为“会计游击队员”。后来他到中南财大,应该算正规部队的正规军了,但他还一直沿用着这个称谓。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谦。

      还有他为《会计学原理教研室年鉴》所写的序言《我们开始记录自己》。我从中的受益是,我现在开始的会计文化,也要进行记录,这一改我以前发表了文章,不注意收集的弊病,同时也开始进行记录和总结,于是有了2013年、2014年我的会计文化小结。而且我还创作了《记录自己》,准备为我以后的《杨良成会计文化随笔集》作序言。

      斯人远去,此为祭文,其实是记录,是纪念,是感悟,是怀念,更多的是不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