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的百年故事: "功臣油矿"的革命春秋
地处延安革命圣地,延长油矿也亲身经历中国革命的风雨沧桑,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
陕北油矿勘探处钻了7口井。1934年9月,孙越崎调任新乡。第二年,刘志丹领导的陕北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永坪,陕北红军将陕北油矿勘探处与延长石油官厂合并,成立了延长石油厂。
中央红军经两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以后,对原陕北油矿勘探处留下的人员以礼相待,油厂迅速恢复生产,提炼煤油、赶制蜡烛为党中央机关解决了照明问题。当时红军印书报、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没有油墨,工人就学做油墨。就连红军的擦枪油也是油厂的产品。
当年冬天,陕北天气寒冷,从南方长征北上的红军战士普遍脚皮冻裂,急需凡士林疗伤。原陕北油矿勘探处留用的延长油厂厂长严爽接到任务后,以石蜡为原料,亲自试验,试验成功后立即投入生产,供应红军各部队。经过一两个星期的治疗,指战员们的冻伤就痊愈了。自此,延长石油厂备受赞扬。
1936年1月28日,毛泽东率军东征时,路过延长石油厂,在油厂工人何延年的窑洞里住了4天,召开了军事会议。还视察了油厂并与油厂工人座谈。
"七七"事变之后,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延长石油厂的油和定边的盐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两宝"。油厂工人艰苦奋斗、加快步伐,原油产量由1934年的44吨增长到了1943年的1279吨。这时期生产的汽油、煤油、蜡烛、凡士林、油墨等产品不仅供中央机关、八路军总部和前线各部队以及陕甘宁边区的运输、照明、印刷等需要,还用来与阎锡山部队换取了大量的布匹等物资。
1938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应国民党资源委员会的请求,经周恩来副主席批准,延长石油厂拆调设备支援玉门油矿开发。次年5月,由延长石油厂运去的顿钻钻成了玉门油矿第一口油井。
1944年5月,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被授予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称号,这是中国石油史上第一个劳动模范。毛泽东还为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
1947年3月,胡宗南部大举进犯陕甘宁边区,延长、延川等地相继落入敌手。延长石油厂忍痛中断生产,掩埋油井、隐藏设备并成立工人支队开展游击战。延安光复后,油厂工人致力于恢复战争创伤,组织生产的同时还完成了重要的支前任务,被边区领导群众誉为"功臣油矿"。1949年新中国成立,延长石油厂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积极大力开发西北天然石油"的方针,使原油产量很快达到战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