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5日上午10时,在呼和浩特市殡仪馆,自治区党政领导,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各人民团体,驻呼各单位,高等院校,各盟市有关领导,巴图巴根同志家乡吉林省镇赉县领导,及生前友好和亲人参加告别仪式,为尊敬的自治区政府老主席、自治区党委老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老主任、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的老会长巴图巴根送行。
送行哀乐幽婉的曲调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我隐隐听到大地的哀鸣。
滔滔黄河水呜吟说:老主席啊,大河两岸还留着您深深的足印呢!
巍巍大青山含泪说:老书记啊,大山里的沟沟畔畔还存有您的汗香哪!
苍苍绿洲低语说:老主任啊,绿原上片片块块湿地还掩映您的身影嗷!
茫茫草原轻声说:老会长啊,草原上颗颗株株花草上还绽放您的微笑呀!
黄河、大青山说:老首长啊,您慢走……
草原、绿洲说:老领导啊,您慢慢上路,一路走好……
1923年出生于吉林省镇赉县的巴图巴根同志,于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从青年团工作和军队工作做起,逐渐成长为盟市级领导人,直至成为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巴图巴根同志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为自治区的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想在这篇文章里主要介绍巴图巴根同志任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及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会长期间所做的几件事,以此纪念我们尊敬的老会长。
1993年5月,巴图巴根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位置上卸任,1994年3月,在彭真、薄一波、习仲勋等一批在黄河流域战斗工作的老同志和沿黄河各省、区领导同志的积极倡导下,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时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巴图巴根同志出任新成立的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巴会长受中国黄河研究会柴泽民会长的委托,经请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并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及程序,经过一年来的筹备,于199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了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巴图巴根同志为首任会长。巴会长组织起一些离退休老同志为组织起的文化经济建设继续努力工作。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的先后成立,标志着中国黄河文化经济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为了沿黄河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和全自治区生态建设,在巴图巴根会长的提议下区内黄河流域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六个盟市都组建了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以及中东部六个盟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在此基础上于2003年8月,自治区生态建设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研究会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巴图巴根同志是两个研究会的会长。
巴图巴根会长是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的创始人。内蒙古西部六盟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东部六盟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也是在他的积极倡导推动下逐一成立起来的。
巴主任刚刚卸下肩上的党政领导的担子,又挑起民间社团负责人的担子。一生辛劳,一生奔波,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老领导,为了自治区的建设发展,为了祖国北疆的蓝天绿地,为了子孙后代幸福生活,他义无反顾再一次踏上征程。
二十世纪末,据统计我国已经沙化土地达147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18.1%,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8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沙质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据1995年普查,全区以风蚀为主的砂质化土地面积5.4亿亩,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从西到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彦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苏、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这些沙地遍布我区的8盟4市,76个旗县,995个乡镇苏木。
狂风肆虐着草原,沙漠吞噬着我们的家园。保护草原,造福子孙,这是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成立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6年,全国人代会将要通过国民经济和生活发展“九五”规划,制定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年在全国政协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巴图巴根呼吁:沙漠每年以67万公顷的速度扩大,草原的沙化退化严重影响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并对我们国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土地大量沙漠化是造成这些年日益加剧沙尘暴灾害以及去年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1997年巴图巴根在八届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上着重介绍我区乌兰布和沙漠的治理和开发问题,他说:……去年9月我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联系从五十年代以来逐步试验治理和开发的体会,我认为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实施对乌兰布和沙漠的全面综合治理开发,这不仅对改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发沙区范围的土地资源,建设我国又一个粮食基地,解决当地十几万人民的脱贫致富等问题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内蒙古西部和东部地区乃至西北、华北和京津地区不受或少受风沙侵袭,防止黄河河道污染淤澄,对京兰铁路及公路的保护,均有重大现实意义。
巴图巴根在这次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对于功在当代,泽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一定要高度重视,必须从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水土保持以及对沙漠生态环境的治理等方面,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工程建设,此项工作刻不容缓。
巴图巴根同志不仅仅在政协会议上呼吁防沙、治沙,而且身体力行。1997年9月初,74岁高龄的巴图巴根同志冒着高原酷暑深入乌兰布和沙漠勘察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意见并请参加调研的阿拉善左旗和巴盟磴口县分别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勘察设计的立项报告;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还向阿盟提出治理和开发100万亩沙漠的建议。
1998年8月,由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巴图巴根会长牵头,组织了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共同举办“中日黄河流域沙漠治理与资源化恳谈会”。出息这次恳谈会的除了中国、内蒙古黄河研究会领导之外,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及有关部门的学者专家。日本国方面参加恳谈会的是以村山元英先生为首的14名治沙、资源研究的专家学者。中日两国60多名学者共同就:抑制和治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沙漠化;沙漠资源化问题;黄河两岸的绿化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恳谈。
这次恳谈会,不仅促进了中日双方在学术领域的交流,更有意义的是将共同讨论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心的沙漠治理保护环境的重要问题。这次恳谈会对内蒙古区域治沙、防沙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科学价值。
2000年8月8日至15日,年近八十岁的老会长巴图巴根再一次深入到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8月的乌兰布和沙漠高温达40多度,越野车行进在沙漠里,尽管车里开足了冷气,车上的人还是汗流浃背,如同水洗一般。巴老的秘书几次开口:巴书记,咱们不要再往沙地深处去了,天太热,您老身体受不了……
随同的阿盟、乌海市的同志也劝:巴书记,深入沙漠腹地考察的任务就交给我们,您一定要回去啊!
车又向前行驶了一段,老书记问车上陪同的阿盟、乌海市的同志:“同志们,能坚持走下去吧?这是新长征路上的再一次考验啊?”
车外沙尘弥漫,车内燥热难耐,还有为今天、为明天子孙后代造就福祉的几颗火热的心。
这事过去许多年了,今天,巴老的秘书都仁宝力格回想起来依然眼睛里含着泪水。都仁秘书翻出巴老担任会长以来深入农村牧区、深入沙漠腹地考察调研的厚厚一摞报告:《关于治理和开发乌兰布和沙漠的建议》、《关于提请中央、国务院将阿拉善盟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特殊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加快生态恢复的报告》、《关于建设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保护黄河防沙林带的专题报告》、《关于治理沙尘暴问题》、《关于沿黄河地区继续利用黄河水的问题》、《关于加快治理与开发科尔沁沙地的调查报告》等多个报告或建议书。
在这一份份报告,在这一篇篇建议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滴着老人家的一颗颗汗水,每一页纸上都沾满了老会长辛勤的心血啊!
巴图巴根还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的最后两年里,就我区农牧业发展问题还写出《关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快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加速草地畜牧业建设拓宽食物来源》《关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建立草地畜牧业建设示范区的报告》呈报全国政协,并由政协办公厅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
巴图巴根会长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他写的多篇调研报告都引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甚至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都做了专门批示。国家有关部委组成联合考察组来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实地考察,并且提出具体实施意见。有的列入国家重点治理项目,实施治理开发。
战士终究是战士,他在昨天的阵地上英勇无畏,他在今天的阵地上依然勇往直前。巴图巴根同志为我区的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农牧业发展战斗了一生,贡献了一生。他的汗水使今天的草原变得更绿,他的心血让沙漠变成绿洲,他矢志不渝改造山河的精神使内蒙古大地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巴图巴根同志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工作了几十年,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工作之中。让祖国北疆蓝天绿水,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他老人家几十年代夙愿。他组织成立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后,坚持做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党的十八大报告里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巴图巴根同志为人民的福祉,为民族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而努力奋斗了一生。
巴图巴根主持编篡《蒙古学百科全书》,为蒙古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蒙古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是研究蒙古民族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蒙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内外蒙古学界都希望由中国方面编篡出版一部全面、系统反映蒙古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工具书,此项议题由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甘肃、河北等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写作领导小组的同志酝酿达十年之久。1997年,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巴图巴根,先后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党委提交了编篡《蒙古学百科全书》的报告。1998年4月自治区党委专门下发内党办函(1998)25号文件,同意并支持出版《蒙古学百科全书》。同年成立了由巴图巴根为常务副主任的编委会。编委会由我区著名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编委会下设总编一人,由巴图巴根兼任。常务副总编由内蒙古大学原校长特布信教授担任。编委会下设20个学科卷编委会,分把握好成员300余人。这些成员多数是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还有区外及国外的著名学者也参与了有关学科卷的编篡工作。
编篡《蒙古学百科全书》工作不仅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与协助。国家新闻出版署将《蒙古学百科全书》列为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蒙古学百科全书》作为OOEMZ001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予以立项。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两次派专家对编篡出版工作给与指导。
《蒙古学百科全书》为20个学科卷,即:古代卷、近代历史卷、语言文学卷、文学卷、经济卷、军事卷、科技卷、医学卷、教育卷、民俗卷、哲学卷、宗教卷文献卷、法学卷、地理卷、艺术卷、体育卷、文物考古卷、新闻出版卷、国际蒙古学卷。全书全面反映了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内容,反映古今中外蒙古学各学科(知识门类)的研究成果。全书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是全面了解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总汇;是概述古今中外蒙古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综合性权威工具书;是蒙古学学者从事研究工作的助手;是蒙古学爱好者和初学者进入蒙古学各学科领域并向纵深研究工作的桥梁和阶梯;是研究游牧文明的一部巨著。
编篡这样一个鸿篇巨著,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人用多年的心血和辛勤劳动来完成。特别是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得以实现。《蒙古学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是对蒙古民族和蒙古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概览,它还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宝库,而且对人类历史文化事业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巴图巴根同志与八省区的蒙古学者经过十年酝酿,又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年不懈努力,为我们民族、为我们国家贡献出《蒙古学百科全书》这样厚重的巨著。巴老有多少个白天伏案辛劳,又有多少个夜晚灯下苦熬。巴老辛勤劳作太阳知道,月亮知道,星星也知道。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两天里,天上一直飘舞着雪花,这是今年的头一场雪,飞雪为大地换上了一身银装,远处的大青山银装素裹。苍天有义,大地有情,天地也在为我们的老会长送行吗?
我想那是一定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