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刘自双同志的传奇一生
据了解,1915年农历9月18日,刘自双出生于巴中市恩阳区青木镇石马村4组。在五弟兄中,刘自双为老四。刘自双的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因家庭贫穷,他12岁才读私塾。读了两年书,刘自双就辍学跟师学木匠。
17岁,他佃田耕种土地。1933年,18岁的他和五弟刘自全一同参加红军,先后参加宣汉反击战、防御战和反刘湘六路军围攻。五弟刘自全在一场战役中牺牲,他则继续革命。
1934年,刘自双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长征,任副连长。1936年到达陕北定边,参加船工会并造船,送西路红军渡黄河。西安事变后,他来到红军大学学习,并参与援助西路军。七七事变后,他分配到改编后的八路军129师,分配到河北武安、邢台等地宣传发动群众。1939年,在组编新十旅任30团二营指战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自双任了解放军高射炮兵1师副师长、福州军区空军顾问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回忆战争 “不抛下每一个活着的生命”
对热播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形象,熊维钧说:“老将军评价李云龙打仗,有时碰对了就胜利了,有时没碰对就吃亏,他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全盘的战略战术。”
熊维钧给记者讲述了老将军曾经的故事:作为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腊子口曾是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到了腊子口的山脚下,刘自双所在连队的一个战士病倒了,奄奄一息。平时好好的一个小伙子,说倒下就倒下了,他们不能把他扔在这里啊。刘自双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战士带出草地。
走个十步二十步,就得站一会儿,站一会儿再走,不歇也不行,还不能走快。当时就一个信念:往前走,翻过腊子口,不仅自己能活命,还能救活战友。就这样,跌跌撞撞、走走停停,行进了几个小时。大概在晚上十一二点,他看到了前面的亮光,是灯火,他们翻过腊子口了。“不能把一个活活的生命给扔了。”提到这段经历,熊维钧说老将军总会向家人说起这句话。
1947年11月19日,时任第25旅副旅长的刘自双接到上级命令:当晚攻打河南内乡。25旅在没有准备梯子、炸药包的情况下就开始攻城,他担任前线指挥。后经过多次攻打,内乡被攻破,此战役成为淮海战役的前奏。
牵挂母亲 82年内5次返回巴中老家
“82年内5次返老家,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从1933年离开老家至今有82年了,他共5次回到青木老家,且每次回家都是因为思念母亲。
据介绍,刘自双的父亲1937年去世,弟弟17岁战死。为报母恩,他曾特地把母亲接到北京住了七年。但母亲住不惯,刘自双只得把母亲送回青木老家。
“我叔叔刘自双是一个很讲究原则的人。1951年第一次回来探亲,听说他的一个外侄是土匪,当即把外侄送到县上,交给县政府处理。”熊维钧回忆,1.75米的刘自双骑着战马回到青木老家,非常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