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旭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2951990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05日

“我才不怕归呢”——悼念韩国诗人许世旭

发布时间:2010-08-05 16:36:4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日期:2010-07-29 作者:白桦 来源:文学报

    白桦

    一个外国人,学汉语,想成为一名翻译家,无疑就像是要翻越一座万仞高山那样艰难;一个外国诗人,学汉语,最终能成为一个汉语诗人,恐怕就要像翻越十万大山那样艰难了。韩国诗人许世旭酷爱中国,死心塌地地钻研中国诗歌。据我所知,世界上许多大诗人都坚持认为:一种语言的诗歌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诗歌是不可能的,何况以十年之功,试图从韩语诗人转换为优秀的汉语诗人,几乎毫无可能。而许世旭是唯一的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在台湾主办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的会刊——《中国现代文学》,开始把真诚的目光转向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由他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共的新人文学论》和《中国抗战诗的艺术性》。同一时期,他还埋头翻译出版了《中共现代代表诗选》(第一辑和第二辑),中、韩文对照。第一辑收有我、顾城、北岛、江河、梁小斌的代表作,如我的《船》、《风》等,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北岛的《一切》、《回答》等,江河的《没有写完的诗》等,梁小斌的《雪的墙》等等。第二辑收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芒克的《十月的献诗》、《太阳落了》,严力的《我是雪》,骆耕舒的《不满》,雷抒雁的《防风林的歌》等等。他和我的通信往来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每当接到世旭的来信都不敢相信他是韩国人。当我第一次接到世旭的电话,世旭告诉我他已经身在上海的时候,我惊喜万分,立刻骑上摩托车穿过一场磅礴的大雷雨,赶到他下榻的复旦大学。在我和世旭拥抱的时候,我确信这是我的嫡亲兄弟。后来,不管我的境遇如何,世旭每一次来上海都要和我见面、对饮。无须说什么,他对我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有一次,他应邀来上海,在一所著名的学府参加为他举办的朗诵会,兴致勃勃地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也能到会,他戏谑地说:“来捧捧老弟的场吧!”我放下电话正要准备起身,紧接着电话铃又响了,还是他。他说:“老兄!你就别来了,文学系的领导对我说:我们不敢惊动这样大的作家。”说到这儿,我和他都默然了,因为我们都懂得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没有再说什么,而手里的电话却好一会儿都没有放下来。1999年10月我应邀访问韩国,在韩国所有的演讲都由他为我做翻译,从听众的神情和眼睛里滚动着的泪水可以看出:世旭把我所有的情感、节奏以及汉语的多义性,都传达得十分精准。

    今春,我接到他的电话,问了我的近况。我告诉他我要给他寄我的新版《文集》,他非常高兴。所以,我根本没有想到他会离我而去,就像我根本没想到海浪之歌会突然黯哑,海上那颗总是在向我放射绿色光芒的星会悄然熄灭。但诗人潘郁琦从美国发信给我,她说:那颗星熄灭了,熄灭了。我真的不能接受:一个那么阳光的诗人会突然消失在永远的黑暗里么?我嚎啕痛哭,翻开他的诗集,想把他找回来。信手翻来,第一眼就看到他了,他像孩子那样对我说:

    “人死了,那边还挂起灯笼我才不怕归呢”我眼眶里的泪水立即滑落在他的诗页上,竟凝结为亮晶晶的冰珠……

    2010年7月24日于上海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今天在网上看到许先生驾鹤远行的的消息,十分震惊!1996年在高丽大学任教期间,曾得到他多方面的关照。回国后曾接到过他的来信。前几天整理书稿,目睹那秀美的软笔书法,如见其人,倍感亲切。就想了解一下他的近况。谁知看到的竟是这样的信息,悲痛的心情油然而生。 许教授是韩国的著名诗人和学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离世时我未能送别,感到很遗憾。现在写下几句真情话,愿他在天国安息! 北京语言大学 刘士勤 2012.4.28


    写信时间:2012/04/28 18: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