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灿烂艺术的传承人李承仙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这几年,每年到敦煌旅游的人数都在60万以上,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心惊肉跳的数字。因为有文物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待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过了正常含量的6倍。那60万人所带来的变化就可想而知了。李承仙儿子常嘉煌认为,现代酒肉之躯所发出的酸腐之气对壁画的影响很大———在过去1000年,那些艰苦的工匠和虔诚的佛教徒是不吃肉的,他们人很少,而且呼吸洁净,因而1000年来对壁画的影响很小。
李承仙说:“他和常老早就提出要控制参观人数。”前文化部长黄镇知道后说:“你们划出几个洞不让人看。”1980年划了7个洞为特级洞报国家批准,即平常不开放。结果这些洞后来全成了敛钱的手段。只要出高价,谁都能来,想来多少就来多少。特别是日本人,从万里以外来到这里,非要参观这些特级洞。李承仙说:“3号洞完了,1997年我们去时还是好好的,但去年情况就不行了,他们还不让我看。这是特级洞中的特级,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从里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叫壁画癌症。”
现在机场开通,人们不停地来到敦煌。等两年后国际机场开了,那真是不得了!100年后,敦煌安在否?”斯坦因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李承仙说:“斯氏是作为一个考古学家被大英博物馆派到印度,他是一个工作狂,连妻子都没有。”他是不是强盗,我们要研究。斯坦因一心想着他的考古科学,但手法不对。但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根本不重视自己的文化。
斯坦因和伯希和拿走的那些文物很妥善地保存下来了,我们却毁物无数。他们以这些文物开创了一个敦煌学,使中国敦煌闻名于世界。可后来我们自己做的事要坏得多。如果说藏经洞的发现是一次劫难,那么50年以后的文革,就是一次中国文化的最大浩劫。我们骂斯坦因,骂伯希和,就好比乌鸦笑猪黑。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附近发现了6尊佛像,他拿走了两尊,其他的被他原封不动地埋了起来。而两年后他再去时,发现那4尊被挖了出来,而且被当地老百姓打碎,说佛肚子里有金子。我们自己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被外国人发现其价值的,万里长城是被马可波罗介绍,又经来华的传教土才被世界也包括中国人自己知道其重要意义,楼兰遗址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的……如果我们设想一下,没有斯坦因和伯希和,那藏经洞里的东西就会慢慢被王道士送完卖光,它就会慢慢湮灭在民间,而不会被世界知道。
现在,李承仙儿子常嘉煌传承父母愿望。对现代石窟艺术工程的构想:一是把被帝国主义盗往国外的那批艺术品复原到窟壁上的海外遗宝窟;二是保存父母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敦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贞观十六年唐代的220号洞窟,被公认为是敦煌壁画里面最精美、艺术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洞窟,父母对它采取了相应的抢救性研究。几年前,母亲李承仙还花了4个月时间,找出了整幅壁画上所有的小残破颜色,经敦煌研究院的化学变色分析后复原了这个国宝。
李承仙儿子常嘉煌开凿现代石窟需要大量资金。毕业于兰州美术专科学校、醉心于西方油画的常嘉煌,为了筹措建设资金,经常奔波于日本、北京和敦煌之间;他不得不将自己变成一名商业画家,用卖画所得支付现代石窟的开凿费用。6年里,常嘉煌花掉了半生的积蓄,将母亲自己节省下的部分医药费也投入其中。
前几年,78岁的李承仙每天走80多级陡阶到石窟里,再上到架子上去画画。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所以她干脆一画就是一天,连那些民工都被她的精神感动。然而,2002年12月,李承仙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2003年8月28日凌晨4点,李承仙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