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李小凡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80511818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10日

李小凡教授有超常的冷板凳功夫

发布时间:2015-10-10 10:42:1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方言学研究是语言研究中最基础的方向,属于冷专业,但对于维护我国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语言的多样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正是李小凡毕生致力的方向。

方言学研究,需要做田野调查,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进行语音测试和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外人看来,这是枯燥的。从1984年起,李小凡每年暑期都要带领数十名学生,远赴全国各方言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汉语方言调查实习。他不仅带学生记音,还要操心经费筹措、当地发音员的安排、团队的食宿出行等。

为了确保方言的“纯正”,调查多在偏远地区进行,而且正值酷暑,条件十分艰苦。与李小凡共事20多年、同一教研室的项梦冰老师回忆说,有一年在杭州调查,高温难耐,记音时手心不停冒汗,都把方言调查表洇湿了。项梦冰和李小凡住在学生宿舍里,舍管员都看不下去了,问:两位教授要不换一个有空调的地方住?李小凡答:师生同吃同住是方言调查的传统。

李小凡的博士生、后来成为同事的陈宝贤无法忘记去广东潮州的调查:那是2011年6月底,北京遭遇10年来最大的暴雨。因大雨影响交通,师生赶到车站时,火车已开走。李小凡拿着一沓30多张火车票,多方争取,改签成功,但已无座位。57岁的他跟年轻人一样,挤在逼仄的硬座车厢过道中,有人让座,他坚持坐在自己的行李箱上,颠簸20多个小时。这样的情景,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岁月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年复一年,跑遍大江南北,从不到29岁的青年助教到两鬓斑白的博士生导师,李小凡一做就是30年。

同事温儒敏问李小凡:年年都要去调查,烦不烦?李小凡说,每年调查的区域对象有别,可以开发许多研究题目,而且对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方言调查是打学术基础。在温儒敏看来,30年着迷一件事,有教师的责任感,更有学术求真的动力。

北大1955年由袁家骅先生率先开设方言学课程,到李小凡这一代学者,持续不断进行方言调查,已积累形成了大规模的方言语料库,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而李小凡就是这项研究最主要的组织者。“都说做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谈何容易!可是小凡就做到了。这种沉着坚毅的学问,在如今人人急着争项目、出成果的浮泛学风中,已成凤毛麟角!”温儒敏说。

李小凡在汉语方言的语法、语音、层次等方面都有专深的研究,发表过许多出色的论作,但他还是格外看重教学。李小凡耗费10年,主持编著了《现代汉语专题教程》《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两部教材。在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文章最被看重,而教材编写往往不能当作成果。但李小凡就乐意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只要对教学有益。如今,这两部教材成为国内教学与研究的标杆。

为强化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训练,从2001年起,李小凡发起组织每周一次的方言学沙龙。为了使沙龙不流于形式,李小凡需要提前阅读学生的报告,工作量巨大,他却乐此不疲。沙龙有时候一开就是4个小时,最后由李小凡做“总点评”。“从行文到框架结构、思路、观点,他的点评最详细、最到位,总能击中要害。”博士生赵媛说。

沙龙并不计入教师工作量,但李小凡坚持了10多年,没停过一次。

无论学术还是教学,李小凡坐冷板凳的功夫和坚毅让很多人佩服。“不管做了多少努力,他的人与他所从事的研究一样,注定不会大红大紫。这就是学术的宿命,既然当初选择了,你就得一生默默接受。”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