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前辈与台儿庄大战
台儿庄大战胜利75周年:祭奠无名英雄 怀顾大战忠骨
团结报2013.4.11第五版 http://epaper.idoican.com.cn/bjtjb/html/2013-04/11/content_4843250.htm?div=7
台儿庄会战中,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要部队,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中的民革前辈,就目前所知的十四位民革前辈中,七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解放后,三人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一位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二位当选民革中央副主席。
今年是台儿庄大捷75周年,抚卷长叹,再次揭开那段尘封的血战史,使人心情沉重。3万余名参战将士捐躯,其中有1位中将,6位少将。几十万将士渐次地离开了人世,现存者已了若星辰,目击者也已是耄耋之年。虽然现在他们大多已作古,但他们的名字都刻在了历史上,刻在了台儿庄这块热土上,也刻在了民革永远的记忆中。
1938年始,日军已相继侵占南京、济南,随即一面从南京北渡长江,一面由济南南下,另一面从青岛方向,企图南北夹击打通津浦铁路,合围徐州。
台儿庄序幕战中的民革前辈
淮河阻击战中的于学忠、牟中珩
9日,日军七八百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用民船、橡皮筏50余只再次强行渡河,向北岸小蚌埠守军轮番进攻,第674团凭借北岸有利地形多次将敌击溃。军长于学忠也亲临前线督战,守军士气大振,经一天血战,终将渡河的日军全歼。击毙落水日军300余人,生俘200余人。
10日,日军集中3000多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再次强渡淮河,占领了淮河北岸的几个村庄。第114师师长牟中珩和第342旅旅长李玉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从上午10时开始,经数次冲锋,浴血抵抗,与进犯之敌反复肉搏,一个团官兵几乎伤亡殆尽。至晚上8时终将全部失陷的村庄夺回,稳定了临淮关阵地。
11日凌晨,日军集中约两个师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再次强行渡河,向第51军阵地猛烈攻击。第114师阵地多处被突破,伤亡人数2000余人,日军也伤亡惨重。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51军防线有被敌全面突破的危险。于学忠分析了战势,决定乘敌在淮河北岸立足未稳之际,展开全线总攻,经一夜一天激烈争夺,第114师防地全部夺回。13日由59军张自忠部接替,将淮河以北的日军全部赶到淮河南,与日军隔淮河对峙,津浦路南段仍交予于学忠部防守。
于学忠,山东蓬莱人,陆军二级上将,青天白日勋章的第4位获得者。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51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主席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等。1949年初,蒋介石曾胁迫其去台湾,他隐居四川乡间。解放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
牟中珩,山东黄县人,陆军中将,青天白日勋章的第49位获得者。历任51军军长、山东省政府主席、第10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山东省政协驻会常委。
滕县保卫战中的邓锡侯、陈离
1938年初,蒋介石急调各路大军保卫徐州。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奉命率第二十二集团军从山西洪洞驰赴鲁南,将集团军总部设在军事要地临城。在李宗仁的统一指挥下,邓部从徐州沿津浦铁路北上兖州设防,以阻击从泰安方面南下之敌。第122师王铭章部集结滕县一带,筑城固守,以125师从界河前进,阻敌于泗水以北;滕县城右翼龙山一带,由127师(师长陈离)设主力扼守。
邓部川军初到鲁南前线,就在两下店夜袭敌营成功,毙伤日军200多人,俘虏40个,缴获枪械一批,首战告捷,军威大振。鲁南群众特作七律一首以颂赞邓部将士。
此次保卫战,川军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之歌。滕县保卫战第41军守城部队伤亡5000多人,在外围正面作战的127师师长陈离以下伤亡4000多人。共击毙敌2000余人。
邓锡侯,四川营山人,陆军二级上将。历任国民党政府四川省主席等,1949年12月率部起义。解放后,历任四川省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陈离,四川安岳人,陆军中将。在台儿庄战役最为悲壮的滕县保卫战中,陈离亲临前线指挥,右大腿被敌人枪弹打穿。在争取四川国民党军队的起义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解放后,历任长江水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副省长、国家林业部副部长等职,是民革武汉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临沂阻击战中的王肇治、李仙洲
1938年3月,为了狙击日军坂垣师团夹击台儿庄,57军111师333旅王肇治旅长,率部奉命火急在台儿庄东北进行策应作战。
王肇治,辽宁海城人。解放后,历任民革哈尔滨市委会主委、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民 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李仙洲,山东河西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中将。抗战期间在山东对日军作战,历任第92军军长兼第21师师长等。解放后后,历任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民革中央委员会顾问、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黄埔同学会理事、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
台儿庄保卫战中的民革前辈:刘斐、程潜、郑洞国、张轸、秦鼎新、廖运周、侯镜如、黄光华
刘斐献策诱敌深入
蒋介石于
刘斐,湖南醴陵人,陆军中将。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主任作战参谋。历任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大本营第一部作战组长、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厅长、军令部次长、国防部参谋次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全国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10月当选为民革第五届中央副主席。
张轸“运动战第一”
白天,张轸命令两个炮兵营向韩庄轰击,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夜晚,张轸命令武工大队,用梭镖、大刀等武器,偷袭营房,杀哨兵,闹得韩庄日军胆战心惊。
4月初,日军矶谷和坂垣两师团及小米内旅同等主力向台儿庄发起总攻,参谋长秦鼎新发现日军后方顿时空虚,张轸立即命令幸少亭旅长派328旅两个营全线出击峄县,断敌后路,毁敌辎重,炸敌仓库。以配合友军在台儿庄作战。
台儿庄的战事呈胶着状态数日。
张轸一边扩军,一边指挥部队占领獐山、泥沟。配合孙连仲、汤恩伯主力军正面作战。7日, 廖运周第110师656团完全占领南洛,截断了日军后方联络线。至此,日军在台儿庄作战因腹背受到威胁,被迫停止攻击,连夜突围,向峄县、枣庄地区撤退。
第110师处在日军撤退的正面线上。张轸不顾连日疲劳,身先士卒,向日军进行猛打。在白山阵地上,张轸率部与日军对抗。日军飞机数次轰炸向山。如此激战一日一夜。直至后继部队赶到接收防务,张轸才率全师转移到金陵寺、望仙山一线阵地休整。
台儿庄会战中,张轸率全师将士战斗40多天,官兵英勇作战,被第五战区司令部评为“运动战第一”而得到传令嘉奖。战地通讯更是以《台儿庄战场的翼字军》为题作了报道,全国各地报纸纷纷转载。一时间,“翼字军”名震全国。
1938年,侯镜如时任第92军21师师长,也率部参加了台儿庄大战。
程潜,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陆军一级上将。历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49年,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张轸,河南罗山县人,陆军中将。历任13军军长,兵团司令,河南省主席。1949年起义,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51军军长,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等职。
侯镜如,河南永城县人,陆军中将。解放后历任国务院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第六届、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1989年,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秦鼎新,河南汝南人,陆军少将。历任第20军团110师参谋长、豫南挺进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第19兵团少将高参兼代参谋长。解放后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民革郑州市委会副主委。
廖运周,安徽凤台县人。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任叶挺部25师75团团部参谋、连长。1928年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秘密潜入国民党33军从事兵运工作。长期战斗在敌人内部,后升任国民党军少将旅长、副师长、110师师长。在其任师长的110师建立中共秘密师党委兼书记。淮海战役期间,廖运周率110师师部和两个团5000人起义,对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解放后,历任解放军沈阳炮兵学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吉林省体委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民革中央监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郑洞国堵击日军渡河
1938年3月,郑洞国率52军第2师参加徐州会战。当郑洞国率部昼夜兼程地从河南赶到徐州时,日军第10师团已攻陷滕县,敌前锋部队正由滕县以东向枣庄快速南下。郑洞国考虑我军已来不及实施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迎敌的作战计划,即使先敌一步到达运河北岸,也将因立足不稳为敌击破。郑洞国率师主力就改为到运河南岸的利国驿立即与敌人隔河交战。但日军凭借强大炮火,攻势如潮。幸配属该师作战的重榴弹炮营及时赶到,郑洞国立即命令放列射击,十二门大炮齐声怒吼,日军不得不放弃渡河打算,沿枣台支线转攻台儿庄。此次战役为我军变更部署,调动兵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李宗仁命令新由郑州、洛阳赴援的第2集团军及第20军团110师接替52军防务,沿运河南岸布防,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第20军团主力、52军、85军让开津浦路正面,向峄县东北之兰陵、向城一带集结、迂回,待敌孤军深入时即南下拊敌之背,会同第2集团军将其聚歼。以后,郑洞国指挥第2师参加了攻击枣庄、北大窑、峄县的激烈战斗。又随军团主力迎击,自临沂方面增援的坂本支队4000余人。于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陆军中将。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和北伐。曾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平汉路保定会战、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担任新1军军长,参加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攻坚战。解放后任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民革中央副主席。
徐州会战时, 75军第139师(师长黄光华)奉命开赴徐州归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直接指挥。抵达台儿庄,沿运河南岸构筑工事,并归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
15日,黄光华命令所属三个团发起总攻,终于收复向城,全歼守城日军。此时,由于战场情况混乱,第139师与第20军团部失去联络,但与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之间的联络仍畅通。这时日军坂本支队向台儿庄支援,第139师经连日作战,始终没有得到补充,黄光华担心以残破之师无力阻挡由临沂方向增援的日军,遂越级上报称敌势力强大,造成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误判,立即命令正在税郭围歼日军残部的第20军团主力停止进攻立即收缩兵力。汤恩伯认为战区长官部的这一决定使己部丧失了围歼日军的机会,便以“贻误战机”为由擅自将黄光华撤职查办,改以第2旅旅长李兆锳代理师长之职。黄光华身为杂牌,经此变故而又无处申诉。半年后,失意的黄光华携带妻儿举家迁居云南昆明,过起了隐居生活。
黄光华,安徽凤阳人,保定军校二期毕业,陆军中将。解放后,加入民革,任桂林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