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怀念亲爱的爸爸妈妈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92701136
本馆由[ 蓝天 ]创建于2013年05月24日

记忆的大门三

发布时间:2013-06-25 11:06:50      发布人: 蓝天

       七十年代初,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同成度的提高。的确良、的卡也流行在市面上。母亲建议为父亲做一套的卡衣服,父亲却说,衣服够穿就行了,省下来给孩子们穿,他(她)们都在长身体、长个的时候,就这样父亲一直省吃、俭用,没有任何过高的奢望。记得那时的生活条件都是供给制,细粮都很有数的,每天只能吃一次细粮,想吃口馒头都是个奢望,当时父亲受组织照顾,大米、白面可以任选,28斤半的定量在单位食堂(记得小时候就是这样说的是打饭)。按规定每天从食堂可以打回来三个菜、六个馒头,每都次都是我和妹妹去食堂打饭,夏天菜和馒头都是原封不动地拿到家里,到了冬天可就不一样了,馒头是有数的,家里一人一个都不够,,只能使劲吸口气闻一闻那个香啊,就是不敢吃。三个菜就不一样了,打饭的饭盒是三层可以拎的,我们这两个小馋猫一人拿着手电筒,一个人就用手抓着饭盒里菜你吃一口、我吃一口,走着吃着,这个菜吃一点,那个菜尝一口,也不敢多吃,一家八口还等着菜吃饭呢,姐俩有意把回家的步子放慢、再放慢,尽情地享受着。有时候时间长了,回到家里妈妈总是问怎么去这么长时间?三个菜这么少呢?对付妈妈的话早想好了,要不说是人多排队了,要不说是菜少,总是有话说。总之一到冬天打饭的时候我们姐俩就能解馋了。真得记不清我和妹妹打饭的日子有多久,直到父亲离休后才把口粮落在了家里的粮本上。后来长大了,才把当年小时候的事情说给了爸爸妈妈听,现在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已深深地刻在了记忆里。里。                                                                                                                  十     十  十二岁上初中时,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多分钟的时间,每到下雨时,看到同学拿着雨伞,自己穿着是爸爸买的塑料雨衣:到学校裤子都湿了一半:条件好的同学穿着的确良的衣服,自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别的同学背着黄书包,自己背着花布包,看着这一切真的是好羡慕。家里条件不好,三个孩子都上学,没有条件买。后来想着办法恳求父亲把他珍藏了几十年的,一个洗的发白的也是我朝思暮想的所谓“黄书包”要到我的手中,那时我真的好高兴啊。黄书包陪着我走过了四年的初中、高中的学校生活。                                                                                  

       父亲去北戴河疗养,去了多长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父亲回来的时候买了好多东西,有那个年代基本上见不到的大苹果、有好几块布料、有海边的贝壳、有贝壳粘的工艺品......。看到少见的大苹果,把我们几个孩子乐的,那馋相就不必提了,妈妈把苹果平均按人口分着吃,几块花布送到(缝纫组)服装店(那个年代都叫(缝纫组)给我们三姐妹每人做了两件衣服。至今我依然记得布料的颜色,一块是白底红点的泡泡纱,一块是纯棉白黄两样条形的花布,衣服做好拿回来我们穿在身上那高兴劲就别提了。(小的时候之所以盼过年,就是为了能穿件新衣服,吃点好吃),穿新衣服的时候离过年还有好几个月呢,我们吃着大苹果,穿着新衣服能不高兴吗。

        十七岁高中毕业了,在知青点工作半年,76年正式分配进工厂学徒,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钱,心里也很高兴,自己也能挣钱了。一般的工种学徒都是三年才转正,父亲对我们很严历,要求我们三年转正以后才能买手表,当时很流行的是“上海表”,父亲不让买,只有羡慕别人的份,直到转正以后,父亲托人凭票给我们买回了流行的“上海牌手表”,心里那个美啊!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条件的好转,直到我成家了有了新手表,那块心爱的“上海牌手表”送给我的姥姥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