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容妈妈日记:我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日子里。三;我考上中学了。(中)
仁寿县,解放初期己认定的中等教育学校有:仁寿师范(仁寿城关镇)仁寿高中(仁寿城关镇)一中(仁寿城关镇)二中(付家镇),三中(钟祥镇)四中(借田镇)五中(汪洋镇)六中(文宫镇)
一九五六年,又新办了二所中学,七中(禾加镇)八中(骑虎乡)。
一九五八年以上五所老中学已办成完中,开始招受高中学生。六一年,除仁寿高中和仁寿一中,二中外都停办高中。
三中的地址在钟祥镇。于1941年创建,当时评聘的教师 是一流的,如清泉的郭仲池老师是四十年代川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在三中任语文教师,后调到仁寿师范学院任教导主任。
一九五八年前,我国是处于扫肓阶段,上小学最低年龄是七岁,上不封顶,当年入学是目测,只要不是残疾,畸形,和痴呆都可接收,入学率是80%左右,原则上是以乡为单位,另设几个点。小学四年后,就要升入高小,那是要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升学率在60%左右。高小,学校所在地是区政府所在地,和场镇所在地。高小只读二年。这样小学的六年就分两部份来完成的。六十年代中期这种分读法就停止了,只要进入小学,从一年级就一直读到六年级了。
初中阶段不是扫肓阶段,是择优录取。升学率是10%左右,学校是几个区才有一所。如三中是由钟祥区,彰加区和满井三个区组成。
当年初中生国家己作人材培养,转户口,配口粮,家庭困难者,还可以申请助学金。当年能考上初中的人小之更少,区所在地的中心小学,一个班就那么四个五个人可以考上。一些边远场镇的中心小学,一个学校就那么一个两个人了。
据后来的资料显示,钟祥区考上112人。其中钟祥区中心小学22名。明星小学38人,曹家小学16人。青泉小学7人。青石小学7人。合兴小学5人。钟祥社办小学4人,曹家五小1人。合兴民办小学1人。明星油碾民办小学11人。
彰加区共63人。其中彰加中心小学22名。(参考学生180名,50名参加八中招生考试。80名参加回龙中学的招生考试去了。)慈航小学24名。慈航二小11名。勤乐民办小学6人。
满井区16人。其中:元正民办小学7人。景贤小学3人。兆家小学6人。
其他区的还有如:渭河小学1 人。
青神小学1人。
(由于年代久远,只找上193人的资料,还有27人,不知来自那些学校。)
而彰加小学的22名中,58六班,就是汪老师的那个班独占鳌头,录取考生四人,而四人中一二名都是出自那个班。第一名蒋汉章总分为155分(语文72分算术83分,)也是三中几千名考生中的第三名。可惜当年由于经济困难没有上学,一直在家务农,子女也没有出路,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农民了。四个中的三个是唐志祥,总分115分,(语文47分,算术68分)后来考上四川大学水利工程系,水文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县任负责人一至到退休。四个中第四个吴春伯。总分113,5分(语文56,5分。算术57分。)可惜当年没有上学,第二年又考上八中校,初中毕业后考上某卫校,现在在新缰某医院任院长。
58年的
中午,我们赶到学校,他邦我办完入学手续后,还要步行50华里到他新学校报到。
初中61级共招收新生220名,分成四个班,为了便于管理,学号为61一班1学号(刘银香),61四班220号(卢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