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容妈妈日记:一封永远也写不完的信(一)
一封写给大姑父的信
大姑父名字叫彭德明,生于1931年,卒于1975年,是当年彰加区委主要领导人带领干部将他活活的打死的,打死后,抛尸野外三天三夜没有人敢收尸,三天后,他的远房侄子才找了几个人草草下葬,如今那座孤坟仍然立在半山坡上,日日夜望着自已的故乡,盼着魂归故里。
大姑父:你好!
你离开我们已有40年了。
在这40年里,你在另一世界过得好不好?据说那里有饭吃,没有饿肚子的现象,那里的人和平共处没有仇恨,没有打人的现象,没有象你在世时的那种:今天这里招开批斗大会,明天那里又宣布破获了几个反革命集团。那里的人是不是友好的,大家相敬如宾吗?
但是,如果在人间作恶多端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古人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末到。人一生还是应当多做点善事,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大姑父是仁寿县汪洋区大革乡大田大弯村人,解放前,由于是彭家几房人的独子,所有继承了几家人的田土,由于时代的原因,每房还为他聚了一门亲,土地改革时由于他的母亲还在,故把他家划成地主,由于他年龄不到,划成地富子女。
他家祖祖辈辈是农民,又住在比较落后的山区,田土多,在父母的农耕思想支配下,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为人很善良。但做农活是第一把手,凡是农活样样精通,还会小手工业,如农村的石匠,木工,竹活,没有一样能他不会的,须说比专业人员差些,但是做出的东西好用就行,就是有些样式要差点,我记得有年夏天,我回家对奶奶说你们好象好久没有吃肉了,大姑父连夜连晚编制了两个背篼叫奶奶第二天拿到彰加镇集市上去卖掉,我记得卖了两元钱,买了三斤猪肉,两家人美美的吃上一饨,说明了他的生活能力还是很强的。
他为什么又到吴家来了呢?那还得从三年困难时期说起。
众所周知,三年困难时期,四川是重灾区,从1959年正月初三开始公共食堂就无米下锅了,下半年就开始大面积的死人了,以我们本地为例,饿死的人在1959年就要占总人口四分之一,到了1960年饥饿没有一点好转,反而还在在加重,农民的口粮定在210斤,还是毛粮,抱括红薯等五谷杂粮,就是这点杂粮也不准分到户,必须要在公共食堂统一吃饭,每年的收获后只能在食堂中吃两个月,其于的自行解决,在饥饿状态下,大队一级的干部和生产队一级的干部把大量的粮食满足了自已的口福外,他们还有一个家,还有亲朋好友,真正留给社员同志的少得可怜,其于的粮食强征入库了,支持“亚、非、那”人民的革命解放运动去了。
到了1960年,我家已经饿死了两个人,爷爷在弥留之际,招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当时在农村的我们这个家还有七个人,有三个已经肿得不行了,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最后死了两个)剩下的四个人中有两个还未满十岁,如果把母亲一死,那两个小的必死无凝。为了保留家中的苗子,商量的结果决定把姑父两个人从外地迁移到我家,当年他们三十多岁,属于年富力强的一批。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到后来国内的形势大变,暴风骤雨的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一家害了他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