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所 张令要
2011年10月8日,国庆佳节过后刚刚上班的我,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胡院长病倒了!怀疑肝癌,正在同济医院抢救!”,“啊!怎么可能,他身体看上去挺好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在国庆节期间还碰到他,怎么会呢?“10月3日病倒的,他是在9月底出差途中发病的”,我半晌回不过神来,脑中似乎仍旧闪现着胡院长健康、亲和的笑容!我和同事匆匆赶往医院,这是真的!胡院长躺在病床上,病容憔悴!尽管十分痛苦,他仍笑着招呼我们,看着腹部插着导管的他,想象他严重的病情,我热泪盈眶,“工作时要注意身体啊!”我点点头,胡院长是常年积劳成疾,累倒的啊!“胡院长,您多休息!”,我的眼泪快控制不住了,怕影响他的情绪,赶紧匆匆告别,谁想竟是永别!11月1日,胡院长病逝的消息传来,我震惊了,“不是说手术成功了吗?”,他才42岁啊!正值英年,我非常悲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关爱病人,大医风范
在学习胡院长先进事迹的报告会上, 我第一次了解到胡院长帮助艾滋病人的事迹。“别人看到我就像看到瘟神,但他一个省里的项目官员,竟敢到我家里来,竟然还拉着我一起吃饭。他告诉我,艾滋病可以治,而且是免费治,叫我宽心,好好配合”,曾经接受过胡院长帮助的艾滋病人专程来到墓前看望他,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激之情!这正是桂希恩精神在胡院长身上的再现!有人说,艾滋病破坏了现有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相互提防,甚至歧视扩大;而在桂希恩、胡院长和他的患者之间,看到的都是相互牵挂、相互信任。
爱岗敬业,忘我工作
2008年我参加对口支援汉源县工作,常常是白天参加各种防病工作,晚上才有时间坐下来下通信稿件,每每完稿时已接近午夜,而当我把稿件晚上把稿件发给胡院长,第二天上班打开单位网站,总能及时看到稿件的发表,胡院长总是深夜修改完善我们传回来的通信稿子,然后次日及时发表;而且每次他都给我回复邮件,给我具体的指导意见,鼓励我多写稿件,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我写了一篇有一篇关于汉源抗震救灾方面的稿件。2010年10月,胡院长组织编写全省疾控十二五规划,胡院长让我搞完后,无论多晚都要传给他看一下,由于时间紧急,内容较多,我凌晨一点才完成初稿,然后传给胡院长,没想到第二天清早就收到了他的修改稿,足足七八页,里面多是红色的批注和修改意见,没有两三个小时是绝对修改不到这个程度!现在才得知,2010年9月份,单位体检时他已被怀疑患有肝癌,而他仍然如此忘我的工作!
无私奉献,英勇坚强
“去年体检时,他被怀疑肝硬化,让他到大医院复查一下,他却拉着行李箱,到医院去了一下就出差了,他说,没事,不是肝癌”,身为医学院学生,从事疾病防控工作20余年,怎能看不懂体检单的意义?听不懂医生和同事的好言相劝?然而,为了不连累家人和单位,为了不影响工作,他选择了隐瞒;在他去世后,他爱人在他办公室里发现了4瓶去除标签的药瓶,他深深了解自己的病情!谁不留恋美好的生命?谁不畏惧死神的召唤?而他怎能表现得如此坦然和镇静,直至病倒前,竟然没让人察觉出他有任何的异常!内心该有多么强大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也是10月,在报纸上看到,天河机场一位年轻的副公安局长,身患癌症,隐患病情,忘我工作,最后病倒在工作岗位上。面对病魔,胡院长和他是何等的英勇坚强!
关爱青年,兄长情怀
胡院长分管团委工作,对院中心青年的成长总是满怀鼓励和培养。2006年5月,我被选为院中心五四青年岗位能手,准备发言时,内心不免紧张,“让我们听听疾控一线工作同志的事迹吧!”,主持会议的胡院长一席话使我消除了紧张不安的情绪,他鼓励的语言使我大胆讲述了自己工作经历和感受。2011年8月份,我在北京进修学习,由于学习的地方比较偏僻,远离家人和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感觉学习生活有些清苦,一天突然接到胡院长的电话,说正在北京开会,准备来看望我,给我鼓鼓劲,我心头一热,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尽管最后由于路程较远和日程变动,胡院长没有到我学习的地方,但他一个关心的电话,使我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鼓励,给了我充足的学习动力。他质朴亲和的微笑,宽容高尚的情怀激励着我们年轻人积极投身疾控事业。
胡院长走了,追悼会上,李书记哽咽难言,大家泣不成声,我眼泪直流,越是看到照片上他微笑的音容,越是内心悲痛。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有一种人格,让我们无比崇敬;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疾控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一位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真正的疾控战士;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真正的白衣天使,一个崇高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学习胡晓云精神,为大众健康服务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