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路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7840728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2月09日

路翎的小说一篇比一篇写得好

发布时间:2012-03-10 23:26:18      发布人: jackson

    假使不是当初胡乔木同志(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发了话(包括作家路翎到朝鲜前线去体验生活也是乔木指示安排的),又假使不是1953年下半年《人民文学》杂志的领导班子改组,很难设想从1953年下半年到1954年春季,这份权威的全国文学刊物会顺利地拿出那样多版面,以相当显著位置连续发表路翎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短篇小说。

  1953年7月,《人民文学》改组领导,老资格的文学理论家、作协新任党组书记邵荃麟兼 任主编,作家严文井任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葛洛任编辑部副主任,胡风被吸收参加了编委会。

  这时乔木发话了,要《人民文学》广泛团结作家,包括发表胡风、路翎等人的作品。

  《人民文学》因而制定了新的编辑方针,强调广泛团结作家,题材的广阔和风格的多样性(那时还没有提出文艺的“双百”方针),这样来提高刊物的质量。

  因此改版后的《人民文学》发表了一批老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些是佳作,如巴金的《黄文元同志》,艾芜的短篇《新的家》,骆宾基的短篇《年假》和《夜走黄泥岗》,舒群的《崔毅》等等。

  但是发表胡风和“胡风派”最主要的小说家路翎的作品,要是没有主管文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胡乔木发话,那是谁也不敢做主,谁也没有这样大的勇气的。个中原因说来话长,老一点的文艺工作者都明白,主要文艺领导人之一周扬和胡风从30年代起就有讲不清楚的宿怨,那就宁愿和胡风及胡风派作家保持着一点距离。

  许多人也知道,邵荃麟是1948年在香港主编《大众文艺丛刊》,主持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人之一;而在50年代初期舒芜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发表后,又是周恩来指定的在小范围内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成员之一。然而邵公和他的副手严文井站在执行党的政策的立场,不抱任何门户之见,没有丝毫褊狭情绪,接纳从四面八方走到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来的中国作家们的新作佳作。有的还通过版面给以强调。这样做的结果,改版后的《人民文学》立即听到了不同的议论。有位作家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对来自‘国统区’的那位名家的作品用大号字排,我的用小号字排呢?”刊物出了几期,嘁嘁喳喳的议论就吓人了:“邵荃麟原是在‘国统区’工作的,他重视来自‘国统区’的作家,不重视解放区的作家。”但是邵荃麟等人不为所动,因为这不是事实,也不合乎逻辑嘛。难道邵荃麟的副手严文井、葛洛不是来自解放区吗?难道《人民文学》对来自解放区作家的作品,不是该突出的也突出了,该强调的也强调了吗?发这种议论的人,是不是“派”感,“派”情太强了点?

  当乔木指示了向胡风、路翎约稿,处在第一线的严文井、葛洛亲自出马组稿。胡风写了采访志愿军伤员的特写《肉体残废了,心没有残废》、诗歌《睡了的村庄这样说》。路翎甫从朝鲜归来,写出一篇又一篇小说新作。这些作品都循着编辑部三级审稿程序走。路翎的小说稿,从小说编辑唐祈(他原是“九叶”派诗人之一)到葛洛、严文井顺利通过了,最后拍板的是邵荃麟。在1953年下半年陆续发出路翎写抗美援朝战争的两个短篇《记李家福同志》和《战士的心》。

  编辑部同志的印象是路翎的小说一篇比一篇写得好,而年前交来、1954年1月号发出的《初雪》,那更是让人刮目相看了。

  《初雪》通过志愿军汽车兵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闯过敌人重重封锁线往安全地带运送一车朝鲜妇女、儿童的故事,真实、细致地写出了两位志愿军战士不同的性格个性和美好、动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和朝鲜人民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从思想内容讲,作品可以说是一曲国际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的深情颂歌。从作品的艺术构思艺术描写看,它是对真实生活的重新锻铸、提炼,达到了诗化和美的境界,完全符合毛泽东主席讲的艺术的美应有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境界。作家并没有着意编排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在真实境界的创造、人物心灵的深入、环境气氛的渲染、细节的精心选择等等方面下功夫,“红妆素裹”,织成一幅清新纯美的图画。论作品思想艺术的完美统一,论其艺术水平,应该说,这是建国以来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当时和后来描写抗美援朝战争最好的小说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建国以来优秀短篇小说选未将其收入是很可惜的。

  《初雪》发表后,老作家、文学评论家巴人立刻在《文艺报》1954年第2号(1月30日出版)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它。说它“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生活的最高真实”,而这“就是诗”,是“真正的艺术”。巴人还有针对性地讲到当时某些创作现状:“艺术成为‘习以为常’的事物的素朴的记录,其中没有‘提炼’,也没有‘发现’。这就是我所说的‘表面价值’。在今天,批评家应该肯定这‘表面价值’……然而读者也有权利要求:创造具有生活的更高真实的作品吧,创造那种使我们能更深切地了解生活意义的作品吧。”巴人对《初雪》的评论,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然而不久即在《文艺报》上出现了不同意见。《文艺报》1954年第7号(4月15日出版)发表一篇“读者中来”,从助理司机执行“极其紧张极其危险的任务”,不宜在驾驶室里怀抱一个小孩这一细节以及司机和司助在执行紧张任务时不宜有“纠缠不清的想法”这两点来根本否定《初雪》。这位“读者”还说:“在朝鲜,这样的汽车,在司机座上,本来就可以坐三个人。常常也是让女同志或体弱的人和司机坐在一起的。自然如果真是这样,让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司机座上,那么这篇小说的全部细节,也就落了空。”这样对作品挑剔式的“意见”,在当时也有一位到过朝鲜的作家发表过。他说“《初雪》不真实!”问他为什么不真实,他说:“一个司机斗里怎么能挤进去三个人?那个人还抱着个小孩!”这类“意见”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自然是十分可笑的。“鸡蛋里头挑骨头”仍然可以挑出几“块”来,并且无穷无尽。你说司机斗里可以坐三个人,他说司机斗里怎么容得下三个人?真要写司机斗里两个司机还带一个抱小孩的妇人,那么挑剔的意见会更方便地来了,“这样紧张的战斗,难道能容忍抱小孩的妇人坐在司机旁吗?难道生活真实是这样的吗?……”至于说在紧张战斗里不能容忍人们有“纠缠不清的想法”,那就根本否定了人们有心理活动存在,根本否定了有必要描写人们“纠缠不清”的心理活动,那还有文学艺术存在吗!但在当时,这样的“读者中来”可有“分量”呢!几句挑剔的话,不到1000字的“意见”,便轻而易举地得出路翎的创作倾向“不健康”,巴人的评论“完全是不恰当的”的结论。听这口气,哪里像个普通读者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