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疯狂的文学天才路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7840728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2月09日

读了路翎的‘洼地’,我这一大叠手稿可以烧掉了!

发布时间:2012-03-10 23:28:00      发布人: jackson
    尽管推出了像《初雪》这样的佳作,而在“来者不善”的“批评”出现的情况下,编辑部的同志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安。虽则,对这样的“批评”,他们并不感觉完全意外,因为自从刊物发表路翎的小说后,嘁嘁喳喳的甚至很尖锐的流言已经甚嚣尘上了。

  记得编辑部内曾就路翎的小说开过一些会。大家各抒己见。有人觉得路翎的这些小说内容或有艺术上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人认为路翎的小说有什么不健康倾向,《初雪》则是一篇 不可多得的短篇佳构。而大家担心的是那种简单粗暴、一棍子打死的批评,对创作的健康发展多么不利。

  我因事见到主编邵荃麟时说起编辑部谈论路翎作品的情况。荃麟说:胡风文艺思想有错误,可以展开实事求是的批评,但胡风派的作家像路翎还是有才华的,他去朝鲜前线深入生活,我们应该鼓励。写了好作品更应该欢迎。粗暴批评只会妨碍创作的发展。往后他写了好作品,《人民文学》还是要继续发表。

  当路翎的最新佳作《洼地上的“战役”》三审到了荃麟那儿,他仍是拍板发在《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的头条。

  这里值得提出一说的是审稿、定稿,除了副主编严文井(严文井的编辑作风一向严谨、认真、细致),编辑部副主任葛洛那儿也是重要的一关。葛洛对小说艺术颇有修养、见地,且自己也实践过,他对作家们的稿件,一向要求严格,审读认真、细致,颇善“挑毛病”。解放战争期间他曾随军参战,调任前刚从朝鲜战场归来,说他是个“战争通”并不过分。路翎写朝鲜战争的小说,假如作者想“偷运”什么“私货”(后来的批评者语),在葛洛那儿是很难通过的。可是葛洛赞扬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写得好,写得动人。“洼地”一篇写我军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写我军和朝鲜人民的关系是真实的,既富人情味又有战地气氛,一般作者写不出来。路翎的才华是显而易见的。“洼地”一篇除了有的心理描写过细,没有什么大毛病。葛洛对作品的看法是比较稳实、客观、可靠的,这更坚定了编辑部当时一般不谙战争生活的人们的信心。

  《洼地上的“战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有些人没读过,它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已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中。不怀成见地看,它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这篇小说的大胆、新鲜,也是它的麻烦之处在于涉及了战争中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爱情。我们知道人类古往今来爱情这奇妙的感情有时是逾越了国籍、种族、肤色以及年龄差异等等这样一些界限的,这不难理解。重要的是作者怎样处理。路翎的处理是正确的。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好感;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一个志愿军战士的爱慕遐想之情。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你总不能说它是邪恶,你很难去苛责它,特别对作为老百姓身份、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来说。作者不过是借此生活中有时难免发生的特殊事例为“由头”来表现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军队。新战士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民女这种“匪夷所思”。当然战地恋情又是在异国,本为军纪所不许。各级领导对此都是警惕的。一旦发现民女有此动向,而当事者的战士还浑然不觉,各级领导对这位战士(何况他还是平素表现很好、上进心强的新战士)亦不宜苛责,只能从爱护出发,给以适当的帮助。侦察班长王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言传身教,谆谆善诱,对战士的要求既严格,又能体察、体谅,终于使新战士王应洪本已自觉处理的感情波澜最后升华为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义无反顾地献身。其他像连指导员、团参谋长、团政委这样一些带兵的人也都是些既有高度原则性、组织纪律性,又通情达理的人,善于及时处理像发生在异国民女和新战士之间这样颇为微妙、敏感、棘手、又处在萌芽状态的问题,教育部队,教育战士本人。最后连朝鲜姑娘金圣姬在勇敢面对可爱的战士牺牲之时,感情也变得成熟、庄严而崇高了。在这些部队干部身上闪耀的正是我军以至我们民族那种实事求是、宽厚仁爱(对自己人、对朋友)富有人情味儿的优良传统。他们严格执行部队纪律、战地纪律。纪律在他们心中决非冰冷无情之物,而是入情入理地渗透进战士心里,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样来表现我们的军队和军队干部究竟有什么不好呢?我实在纳闷了。作品的结局,新战士王应洪虽说牺牲了,(战争中难道可以避免好人的牺牲吧?)但整篇小说的调子是明朗、积极、深沉,甚至有点儿昂奋的。它虽也催人泪下,但决不是感伤主义的、“阴暗”的,而是光明的、向上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很成功,像王应洪、王顺等写得血肉丰满,且有发展、有深度。作者采用的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恰恰是当时一般文学创作所欠缺的。

  《洼地上的“战役”》发出后,取得了相当的轰动效应。文艺工作者、一般读者叫好的居多。读者踊跃的来信也证实了这点。

  一位参加了陕北会战,正在写作战争长篇的作家说:“读了路翎的‘洼地’,我这一大叠手稿可以烧掉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造化弄人啊


    写信时间:2012/06/17 12: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