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世界
木心 诗人,作家,画家,文化老人。2011年12月21日在浙江乌逝世,年84岁。
木心系列作品,广西师大出版社陆续出版。
《上午》,作于2002年。
《那年战况》,作于1993年。
《成人的童话》,作于2001年。
《春夜》,作于1990年。
《南无恙》,作于1984年。
《战争前夜》,作于2001年。
晚晴小筑,木心在乌镇的居处,庭院中的树直刺苍穹,家中的小饰物上是自己的照片。
木心逝世,身份是“文化老人”。读者的一片哀思之中,论者对木心的思考与评价依然寥寥。木心的画,自然是被推重的,但观众总觉得晦涩,木心的诗文,则一方面被认为指示了汉语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指示,似乎又少有人能承继。如此说来,这位“文化老人”的离去,毕竟还是寂寞,而读者细品这寂寞,也终归要回到谈论了许久的那个话题里面去,当代汉语世界,该如何理解与接受木心?
木心生前谈到死,显得很是从容。如今他安详地告别世间,也许是摆脱了寂寞或者进入更寂寞的诗里吧。无论他的存在还是消失,好像都暗示着另一种诗的存在。想起他的文字,觉得是一个不散的灵魂的闪耀。他一生淡泊,一直在独思里面对着世界。青年时多难,后来漂洋过海,才真的洒脱起来,以智者之思,改写了他身边的人文地图。这个通天地之魂的人,拆卸了汉语的僵硬的结构,以汉唐之气和希腊之音,奏起新曲,洋洋兮如海,卷动了无梦王国的梦想。
自从木心被介绍到大陆,读者与批评界的反映似乎是两样的:前者热烈,后者平静。偶有谈论的文章,也会引起一些争论。谈论的过程,是对流行思维挑战的过程。看那些有趣的文章,会刺痛木然的神经——原本沉默的一隅,由于木心的来临,而呈显出一个陌生灵动的世界。
前几年在陈丹青的启发下,与友人参与了《读木心》的编辑。那书记录了一个拓荒者的面影,以及周围世界对这一存在的一种呼应。参与者多缘于文本阅读后的惊奇——默默地低语,向着未曾有的经验世界发言,似乎不只是一种瞭望,内省的激情是常可以看到的。这些阅读的偶得,与其说是对木心的解析,不如说是对旧有经验的检讨。我们过去太相信固有的经验,不知道恰是这些经验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在语言日益荒疏的年代,木心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一个在苦楚中久久浸泡的老人,还能以如此快慰、自由而神异的漫游,展示生命的创造欲,告诉世人精神还可以如此延伸,那就不是简单的审美话题了。
作品的被认可,在过去多是借助了文学之外的力量,或是现实的心理需求。有时乃文学上的复古,明清的所谓回到盛唐,上世纪80年代的回到五四,都是。木心绕过了这些。既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主义的标榜,不拍学人的马屁,自然也不附和民众的口味。在晦明之间,进行着另一个选择。东西方的语汇在一个调色板里被一体化了。他把痛感消散在对美的雕塑里,忘我的劳作把黑暗驱走了。这是一个独异的人,一个走在天地之间的狂士,与鲁迅当年所说的过客相仿。只是,这个过客要通达和乐观得多,且把那么多美丽的圣物呈现给世人。有多少欣赏者并不重要,拓展出别一类的世界才是创造者的使命。
文学本应有另外一个生态,木心告诉了我们这种可能。白话文的时间太短,母语与域外语言的碰撞还有诸多空间。他的耕耘一直与文坛没有关系,与批评家的兴奋点没有关系。木心说的不是时代的话,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没人能说而需要说的话。文学史家对他的缄默是一个错位,不在文学史中却书写着另一部文学史,便是他的价值。看看网络的反应,足可证矣。
汉语惟有奔淌在精神的激流里,才能闯过认知的盲点,穿越意识的极限。读木心,就是湍流的冲洗,那些僵死的湖泊是不能懂得奔淌者的快慰的。无论是他还是他的读者,都经历着一个奔淌的过程。而我们的过去,凝滞得太久了。感谢木心,他带动了众人的审美起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木心诞生于汉语的世界里,却又不仅仅属于这个世界。倾听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他的经验建立在读者陌生的历险里,其灵智力散出的反俗的光泽,让腐儒们顿觉黯然。我自己就是这样,阅读他的时候,忽觉得自己是趴在地下,而他腾飞在高高的上面。也由于此,我们和他的相逢形成了一个精神的讽刺——汉语的可能,远未被调换出来呢。
也许沉默的读者,会更知晓其间的奥意。批评永远是片面的,理性开启的时候,诗韵就消失了。但我们那时还是把诸种批评汇聚起来,不过表达对一个神奇的存在的敬意。如今,先生已去,他的心,却与我们更近了。而读木心,依然是这个世界的风景。像以往一样,在沉默的群落里,有无数人为之销魂,为之浩叹。世间可反复阅读的文本不多,木心的著述当属此列。因为他的存在,语言不再生锈;也因了那些诗文,我们对汉语不再尽是悲观之想。□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木心诗选录】
思绝
小屋如舟衾似沙
灵芝劫尽枕芦花
杜宇声声归何处
群玉山头第一家
面对面的隐士
当你还是
晴朗地
款款清语
不知已伤裂了谁
谁被伤裂
如若你憬悉
必将阴晦而悄遁
你憬悉了,如若
晴朗依然
清语款款依然
那夜
那,晨
我仍是我
你岂复是你
不说
永永不说
你无由憬悉
每次,雯光清飔
恒使你勿明
谁已伤裂
清嘉录(其二)
梅雨时备缸瓮收旧雨水
供烹茶、曰梅水
梅天多雨,雨水极佳
贮之味经年不变
人于初交黄梅时收雨
以其甘滑胜山泉
南方多雨
南人似不以为苦
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世界
木心是传统的,但却突破了传统的藩篱;木心是晦涩的,但在不可解之处却又能拨动人的心弦;木心是纯粹的,但纯粹之中却又蕴藏着丰富。他几乎不可能被把握,人们要借助陈丹青,或者阿城,才能定位他,更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评论,才能稍稍接近他,但这定位和接近,其实是不够牢靠的——他隐于世,他退回内心,他构建了一个世界,以“木心”命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