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木心排队上天堂?
“你终于闪耀着了吗?我路途的终点。”——是的,终点已经闪耀!
关于木心
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中国浙江省乌镇东栅,原名孙璞、孙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诗人、文学家、画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移居纽约,2006年返回故乡乌镇。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木心曾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他的学生陈丹青说:“木心是我们时代唯一完整衔接了古典汉语传统和五四文化传统的作家。”木心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著作,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2011年12月21日凌晨在故乡逝世。
◎夏葆元
(美籍华人画家,现居上海)
2月14号就是西洋情人节,木心先生葬礼在即;这也是他的生日。木心生于情人节是再好不过了,葬于情人节也是再合理、聪明不过的选择了。木心葬于自家庭院一隅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意思。刚看过一部电影名曰《排队上天堂》,是大国美利坚的小制作,讲述意大利海边某小镇的故事,由法籍摩洛哥人让·雷诺出演的喜剧片。据说意大利的公墓为免费永久占有,且数量有限,由于当地公墓只剩下三穴,便展开了谁先上天堂的竞争,主人公费尽心机生出了许多故事,还是争不到领先的名额,透露西方对于死亡这一回事的另类意见。
木心曾说:“从明亮处想,死是不再疲劳的意思……”可见先生也曾往暗处去想过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且经久的想,但上面这一句应是木心的终极思考。几乎每一个儿童均在懵懂时期想到死亡、永恒和宇宙之无限,且越想越想不明白——不单是木心。童年的他见到一只碗从手中逐浪飘失,便想到童年的逝去。况且他体质孱弱如诗人,患有结核与轻度胃疾,就更容易受到关于死亡考虑的煎熬,迹近童年的普鲁斯特。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7岁患上结核,此后一生都活在死亡阴影里,随时准备赴死,结果活到了70余岁高龄,顺便造就了他非凡艺术中带有的“死亡气息”。艺术中有“死亡之美”一说。斯堪的那维亚诸国的绘画、音乐、戏剧都因这种死亡气息的专利而著称于世界。除蒙克外,还有音乐的西贝柳斯,戏剧的易卜生、梅特林克和电影的柏格曼。当西贝柳斯为梅特林克某一剧本谱曲时,就更为开门见山,其中有一段直接描写鬼魂乍现,后人称作“忧郁圆舞曲”。先生曾屡屡提到节拍不多的这段音乐。
诗人木心在回忆早年生活的小说——不管是真实还是杜撰——从一对漂亮军官夫妇传奇的非命中表达了生死无常、天妒英才和死亡之宿命。《夏明珠》表现了死亡的壮丽和命运的偶然。《寿衣》忆及七八岁时府上一个娘姨陈妈。顽童木心曾以一把烧烫的火钳去触碰陈妈后腿,这一节当然没有写进小说里去,而是告知了他年轻时代一个室友,有罗梭《忏悔录》之意。当属为了探知与死亡相对应的生命之鲜活而做的实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