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利·勃兰特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62657662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2年04月30日

西柏林市长

发布时间:2012-04-30 14:06: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编辑本段  1945年10月,勃兰特返回德国,报道纽伦堡军事法庭审讯纳粹战犯的情况。一年后,挪威政府又任命他为挪威驻柏林军事代表团少校新闻专员,负责与美、苏、英、法四国军事管制委员会进行联络。后来,勃兰特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意味深长地说:“在柏林的使命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它对德国的未来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勃兰特趁这两次回国的机会,考察了战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他越来越意识到:一个误入歧途而又有光明未来的德国需要他。1947年11月,他终于作出了抉择:回到被战争毁坏了的祖国,为国家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联邦德国诞生了。勃兰特以西柏林市代表的身份列席了第一届联邦议院会议。6年后当选为西柏林市议会议长。这一特殊的荣誉职务使他可以超越社民党的范围, 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 1956年冬,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发生后,愤怒的西柏林市民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一些年青人向勃兰登堡门方向前进,并与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当时,身为议长的勃兰特,以极其镇静而又克制的态度制止一场情势危急的流血惨剧。勃兰特镇定自若的举动,赢得了西柏林人的钦佩和尊敬。1957 年, 西柏林市市长苏尔逝世后, 勃兰特力挫群雄, 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西柏林市长。
  1958 年和1961 年, 两次柏林危机先后爆发, 把冷战推向高峰, 特别是后一次柏林墙危机, 使东西方几乎接近交火状态。勃兰特以一个冷静、理智而又果断的态度走上前台。他既表现出决不让步的立场, 同时又呼吁市民保持理智和克制, 承认现实, 避免事态的完全恶化, 并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稳定市民情绪。正是由于勃兰特等人的努力, 柏林才得以从灾难的边缘挽救出来, 简直处于绝望的形势才未能进一步恶化。柏林危机, 也使勃兰特的名声大作,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政治资本。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形象, 同这位柏林市长比起来, 也显得相形见绌。在事件期间, 勃兰特对这位从波恩姗姗来迟的联邦总理大人, 表现出明显的冷遇。
  勃兰特任柏林市长达十年之久, 作为德国这个最大城市的总管, 辖有200 多万人口的市长, 几乎获得了他想得到的一切东西。就像柏林忘不了勃兰特一样, 他也忘不了使他跻身德国政坛的这座基地。但如果认为勃兰特的政治舞台仅限于柏林这一城之域, 恐怕低估了这位政治家的雄心抱负。
编辑本段角逐总理
  1961 年, 担任柏林市长仅四年的勃兰特, 就被他的党推举为总理候选人, 同老态龙钟的政敌阿登纳角逐。勃兰特在第一个回合的角斗中失败了。 1964 年,这位51 岁的少壮派登上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的宝座。勃兰特之所以能牢牢地控制住党, 成为社会民主党团结的象征, 决不是由于他善于专权。事实上, 他是非常善于妥协的, 在党内素有“ 和事佬” 之称, 但做“ 和事佬”并不等于他没有权力, 他的意见在关键时刻总是受到重视的。勃兰特并非是一个毫无缺点之人, 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克服那些缺点, 他考虑自己的弱点比别人考虑自己的才干要多。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他不自命’ 不凡或野心勃勃, 而是懂得看准机会, 及时主动出击, 一举得手。
  1965年, 联邦选举的大旗又一次拉起, 勃兰特继续作为该党的总理候选人,再一次走上竞技舞台, 同素有声望的著名经济家路德维希·艾哈德竞争, 结果又未如愿。勃兰特心事重重地回到柏林, 继续担任他的市长职务。两次政治角逐的失利, 不但给社会民主党带来损失, 埋怨、批评、指责审此起彼伏, 一浪接一浪; 而且也给勃兰特本人很大的刺激。他曾一度萌发离开德国政治舞台的念头。但勃兰特毕竟是一个经受得住失败考验的强手, 他比别人更能忍受痛击, 每当遭受失败、烦恼、苦闷时, 他就低头沉思, 在内心里默默同自己的感情打交道, 一旦从挫折中清醒过来后, 他又回到竞技场上来了。
  机会很快降临, 一年之后, 联邦政府爆发危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 艾哈德政府宣布辞职。由各个主要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宣告成立。社会民主党首次获得参政机会, 勃兰特担任副总理兼外长。大联合政府的组成给社民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好处, 它第一次在联邦范围内给社民党提供了使居民相信这个所谓“ 永久的反对党” 具有参政能力的机会。这次参政的过程, 使勃兰特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外交手腕第一次在联邦政府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成功地扭转了联盟党因长期推行“哈尔斯坦主义”而使西德外交走进死胡同的局面, 提出了大胆、灵活的新东方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 勃兰特的这次参政,为他以后登上总理的权力宝座,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