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政策德国的统一

1961年作为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从柏林墙事件中逐渐领悟到,两个德国的分裂已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因素。光喊“让墙滚蛋”的口号,墙是推不倒的。联邦德国只能寄希望于“渐变”,他信奉的哲学是”历史是运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在变。”1966年底,他在库尔特·乔治·基辛格内阁担任联邦副总理兼外长时,就及时地把握时机,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互设了贸易代表机构,与罗马尼亚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和南斯拉夫恢复了外交关系。这一系列外交行动,使联邦德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1971 年, 勃兰特作为联帮总理首次出访苏联。这次访问的重大成果是, 双方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 结束了这两个大国之间的长期战争状态。同时, 他还同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宣布双方“对谁都没有领土要求,今后也不会提出领土要求。”实际上承认了德波间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不知是出自真情, 还是一种手段, 勃兰特在波兰访问期间, 当来到犹太人纪念碑前时, 他突然双膝下跪, 在场的几百人无不为之惊呆。
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他评为“1971年新闻人物”。勃兰特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
与东德改善和发展关系,是勃兰特东方政策的另一个重大突破。1972年12月21日,两德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签署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的基本条约》,从而使两国关系解冻,为各自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 1973年12月,他到布拉格签署了《德捷关系正常化条约》。与此同时,在勃兰特的力促下,美、苏、英、法四国达成协议并签订了《四国柏林协定》,进而确认了柏林的地位。
新东方政策, 显示了勃兰特争取现实主义的政治勇气, 缓和了二战后的欧洲紧张局势, 也提高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声望。这位总理因此被西方人士称赞为制造缓和气候的先驱, 在人们中被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为表彰他为此作出的贡献, 1971 年挪威议会决定授予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作为联邦德国的勃兰特, 为了德国人民的利益, 向昔日的敌人伸出了和解之手。他热诚地为欧洲的和平奔波, 在奠定欧洲和平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找到了修复东西欧之间关系的桥梁———缓和政策。
对于, 勃兰特是极其关注的, 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他推行的新东方政策, 就为两德之间建立相互信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还到东部讲演, 创造缓和气氛。他主张东西德两部分应逐渐融合, “ 不要操之过急”。
编辑本段间谍事件

1964年,纪尧姆成为社民党法兰克福区的负责人,之后他在政治上一路升迁。1969年9月,德国社民党在战后首次获得大选胜利。不久之后,纪尧姆经受了宪法保卫部门的严格审查,于1970年1月成功打入西德总理勃兰特的办公室。

编辑本段勃兰特离世 辞职后的勃兰特并没有销声匿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无论是作为总理, 还是作为党魁, 勃兰特的权威是巨大的。然而, 他并未因此成为滥用权力的专断者。1992 年10 月8 日, 德国国家电视台向全国播发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联邦德国前总理、社会党国际前主席维利·勃兰特, 因患癌症医治无效, 在家中逝世, 享年79 岁。
他的回忆录《人民与政治:1960年至1975年的日子》(People and Politics: The Years 1960-1975)于197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