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家诉讼》到《秋菊打官司》之感谢沈培新
陈源斌
(2010-06-13 18:57)
从某种角度上讲,没有沈培新,可能就不会有拙作小说《万家诉讼》。
沈培新1990年出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党组书记,上任伊始,他提出两个口号:“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家要下去,作品要上去”。
前一句针对文艺界数十年所积集矛盾,后一句当然无需多解释。为落实第二句口号,沈培新承诺,作家如愿意到基层挂职,可挂职副县长或副书记(沈曾在省委组织部工作过)。不知何故,响应者廖廖。
可能当年我在省文联作家中算是最年轻的,沈培新便反复做工作,动员我下去挂职副县长。我最初犹豫,后来同意了。沈亲自带我去见拟挂职地区的地委主要负责人,征得对方的同意和支持。当然,最终我挂职的是副村长。拙作《万家诉讼》正是在我农村挂职期间,创作出来的。
我还想说的是,沈培新是我见过的最有能力、最有魅力、最有亲和力的官员。后来,由于遭逢际会,我见过若干很大很大的官,但是,相比之下,沈培新毫不逊色。甚至现在,有时候,在我个人思绪天马行空、丝毫没有功利色彩的情况下,我会遐想:如果由沈来管理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依我的个人臆测,或许将焕然一新。
沈培新出生于1936年,退休多年矣。
为拙作《万家诉讼》改拍为电影《秋菊打官司》,沈培新曾受到质疑和承受压力。
大致情况是:由于赴北京跟张艺谋商讨改编事宜,我需向单位请假。又由于拙作是响应沈培新所提“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的口号,深入生活期间创作的,沈培新让我写一个例行情况说明。此后,沈在会议上多次提及,省文联在工作汇报或总结中也可能提到了此事。
有一天,一位省文联领导找我谈话,称有人向上面反映,主要是针对沈培新的,质疑张艺谋将拙作小说改编电影一事不属实,其中有两个比较过硬的证据:
一是称经向中国电影界权威人士咨询,巩俐的片约近三年已排满,根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出演这部所谓由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二是有人称在北京开会时,曾亲口问过《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冯牧,该刊是否寄我由他亲信签名的约稿信,而得到的答复是:绝无此事。
这位领导建议我拿出一些证据,以澄清事实,减轻老沈的压力。这位领导还说,上面要求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其时,我已得悉,电影已经拍竣,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式,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将致贺信,一位政治局委员将出席。不过,我觉得,首映式后,媒体很快就会发消息,最好不要由我提前说出来。
我唯一能做的是,回家取来由冯牧先生亲笔签名的《中国作家》杂志约稿信原件。领导复印了一份,报送到上面。稍后,媒体报道了电影首映式消息。这场风波遂云消雾散。
(现将陈源斌老师写于三年前的博文转刊如此,为感谢源斌老师旧谊,更为告慰培新同志之英灵。馆主:晓红)
陈源斌
(2010-06-13 18:57)
从某种角度上讲,没有沈培新,可能就不会有拙作小说《万家诉讼》。
沈培新1990年出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党组书记,上任伊始,他提出两个口号:“一江春水向东流”、“作家要下去,作品要上去”。
前一句针对文艺界数十年所积集矛盾,后一句当然无需多解释。为落实第二句口号,沈培新承诺,作家如愿意到基层挂职,可挂职副县长或副书记(沈曾在省委组织部工作过)。不知何故,响应者廖廖。
可能当年我在省文联作家中算是最年轻的,沈培新便反复做工作,动员我下去挂职副县长。我最初犹豫,后来同意了。沈亲自带我去见拟挂职地区的地委主要负责人,征得对方的同意和支持。当然,最终我挂职的是副村长。拙作《万家诉讼》正是在我农村挂职期间,创作出来的。
我还想说的是,沈培新是我见过的最有能力、最有魅力、最有亲和力的官员。后来,由于遭逢际会,我见过若干很大很大的官,但是,相比之下,沈培新毫不逊色。甚至现在,有时候,在我个人思绪天马行空、丝毫没有功利色彩的情况下,我会遐想:如果由沈来管理一个市、一个省、甚至一个##……,依我的个人臆测,或许将焕然一新。
沈培新出生于1936年,退休多年矣。
为拙作《万家诉讼》改拍为电影《秋菊打官司》,沈培新曾受到质疑和承受压力。
大致情况是:由于赴北京跟张艺谋商讨改编事宜,我需向单位请假。又由于拙作是响应沈培新所提“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的口号,深入生活期间创作的,沈培新让我写一个例行情况说明。此后,沈在会议上多次提及,省文联在工作汇报或总结中也可能提到了此事。
有一天,一位省文联领导找我谈话,称有人向上面反映,主要是针对沈培新的,质疑张艺谋将拙作小说改编电影一事不属实,其中有两个比较过硬的证据:
一是称经向中国电影界权威人士咨询,巩俐的片约近三年已排满,根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出演这部所谓由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二是有人称在北京开会时,曾亲口问过《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冯牧,该刊是否寄我由他亲信签名的约稿信,而得到的答复是:绝无此事。
这位领导建议我拿出一些证据,以澄清事实,减轻老沈的压力。这位领导还说,上面要求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其时,我已得悉,电影已经拍竣,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式,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将致贺信,一位政治局委员将出席。不过,我觉得,首映式后,媒体很快就会发消息,最好不要由我提前说出来。
我唯一能做的是,回家取来由冯牧先生亲笔签名的《中国作家》杂志约稿信原件。领导复印了一份,报送到上面。稍后,媒体报道了电影首映式消息。这场风波遂云消雾散。
(现将陈源斌老师写于三年前的博文转刊如此,为感谢源斌老师旧谊,更为告慰培新同志之英灵。馆主: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