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祝明一线执法11载无一例投诉
“我39岁才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业务能力和水平可能比不上年轻同志,可能成不了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但我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方法却不应该输给任何一个人。”交巡警墩头中队的战友们至今都记得,这是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徐祝明的一段话。
2002年9月,徐祝明从空军航空兵副营职干部转业至海安县公安局,分配至交巡警大队墩头中队当上了一名普通交巡警。在部队搞无线电,是技术岗位,到了公安却是站马路,风里来、雨里去,枯燥单调,而且还是偏远农村道路。巨大的反差,徐祝明没有半句怨言。
翻开徐祝明的档案,部队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将部队良好的作风带进了公安工作岗位,通过虚心的学习,潜心的实践,徐祝明很快适应了交巡警一线路勤工作,走上了工作岗位。每天上路巡逻,查纠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疏导交通,这一干就是5年。5年中,他查纠交通违法行为超过10000起,却没出现过一起投诉信访,中队领导让他总结经验,谈谈体会,他淡然一笑:也没什么可总结的,执法过程中替被执法对象想想、换位思考,执法时就不会出格,不会说不当的话、做不当的事。
常在墩头中队管辖道路上走的驾驶员大多知道,中队有个骂不还口的老交警,无论你怎么动怒,他总是不动声色地跟你讲违法行为的危害、讲法律的规定。弄到最后,你都得接受他的处理。有一次,查处一辆超载的农用拖拉机,刚开始是驾驶员死磨硬缠,让徐祝明高抬贵手,徐祝明跟驾驶员讲清道理、讲明法律,要求驾驶员依法接受处理。见驾驶员的死磨硬缠无果,货主开始破口大骂,手指几乎都点到了徐祝明的鼻子上,而徐祝明不惧不恼。一旁的辅警实在看不下去,上与货主理论两句,被徐祝明及时制止。一边是道理说得清清楚楚、不愠不火的民警,一方是气势汹汹、满嘴脏话的货主,就连围观的群众也开始说货主的不是。到最后,货主灰头土脸地躲到了车上,驾驶员心服口服地赔着不是接受了处理。事后,徐祝明对辅警说,驾驶员和货主违法了,我们要处罚他,他们心有不甘很正常的,骂两句发点牢骚也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能不文明,如果我们与他们对骂,很容易发生冲突,那群众就肯定不会向着我们了。
“驾驶员骂两句发点牢骚可以理解,但我们不能不文明。”这句话,一直与徐祝明在一起的辅警也记不清听了多少回了,也记不清被骂了多少回了,但他们记得,徐祝明从没有对驾驶员说过一句不文明的话。
多年的路面执勤让徐祝明逐步积累起了丰富的执法经验,2006年他转岗到了中队业务性相对较强的事故处理岗位,专职接处警、负责交通事故处理。6年来,经他处理的交通事故3000余起,也同样没有一次投诉,评价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9%以上。中队负责事故处理的负责人对他的评价是,老徐用一颗公心对待事故双方当事人,无论贫富贵贱,他用一颗细心调查取证,用一颗耐心讲清法律道理,他处理的事故没有一个“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