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彤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753
本馆由[ 天堂使者 ]创建于2009年12月14日

我的姥爷和我的童年

发布时间:2010-02-17 00:36:37      发布人: 王洋

    姥爷离开我们已经有12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姥爷的思念却是无法言喻的。
    和姥爷共渡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那时父母所属的四川省西昌市87172部队解散了,军人们都忙着转业,父母亲就把我留在成都的姥爷姥姥身边,那一年我七岁,小学两年级,就读于成都市的"红光小学",和姥爷所在的成都军区只有一百来米的路程,同班还有个貌似叫"迪翁"的孩子也是军区首长的后代,在班上同学们都叫我们"部队子弟",我和他住在同一个军区大院,军区很大,正对军区大门的位置矗立着一尊毛主席的全身塑像,很有气势。军区有游泳池,购物区,最特别的是军区内有一片幅原较广的绿化带,而绿化带的下面则是秘密的地下防空工事。军区大院座落在军区内部,里面住的都是军区首长,大院门口有警卫连守卫,大院内都是一座座庭院式的独立别墅,供各级首长居住,姥爷是军区参谋长,待遇较好,有自己的专车和专门的司机,勤务员,厨师,当然所有这些人也都是军人。跟姥爷一起生活的一年中,无不享受着姥爷带来的恩泽。姥姥是文职军人,每天在楼上自己的工作间里,似乎有作不完的文案,姥爷就清闲的多了,大部分时间姥爷都在家里,每天要么在客厅读书看报,要么在书房挥毫泼墨,有时接见军人商议工事,有些时候姥爷会穿上笔挺的军装外出处理一些军区事务,那时候姥爷身子硬朗,肩膀开阔,昂首挺胸,走路带风,军人的荣誉和骄傲都写在脸上,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虽说是这样,但姥爷还是药不离身的,定期到访的军医总会给姥爷配一大堆的药,而且所有每天所需的药都按时按量的装在三个小玻璃瓶里,姥爷每天只需早中晚分三次把玻璃瓶里的药服下就行了,所以家里的一扇大橱柜里面全是装满药的玻璃瓶。我那时还小,姥爷吃的什么药,生的什么病,我都一无所知,只知道姥爷抽烟非常凶,而且出痰也很多,他习惯把痰吐烟灰缸里,没多久就吐满了,又不好总让勤务员洗烟灰缸,所以只要我在家的时候按需给姥爷洗烟灰缸成了我唯一的家务活。因为姥姥总是在忙工作,所以姥爷跟我处的时间就长些,姥爷还很喜欢下围棋,时常看围棋攻略之类的书,他也常常会约别的首长和他对弈,而且时间很长,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头天晚上我早早就睡下了,由于过度兴奋的缘故,我睡到后半夜天未亮就睡醒了,起了床背着满书包的食物就准备去学校,来到客厅却发现姥爷还在那儿和别人兴致高涨的挑灯夜战,姥爷看我的架势问我怎么不睡了,我说:睡醒了,上学去了。姥爷哈哈大笑说我兴奋过头了,才半夜就去学校。羞的我抱着书包又回房继续睡觉去了,这次事以后我知道姥爷有下夜棋的习惯。姥爷喜欢散步,而且步履很快,我每次陪他几乎都是一会儿碎步,一会儿小跑才能跟的上他,而每当看到沿街的小吃,我的脚步几乎是挪不动的,姥爷就会经常给我买些街边小吃解谗。有一回姥爷带我出席军部的招待酒会,我把虫草炖鸭里的虫草扔到桌上,看见虫子也当菜,差点没恶心出来,倒是啃着鸭腿津津有味的样子逗得姥爷哈哈大笑,笑我不识货;他还带我出席外宾的接见仪式,结束时我的胸前总会挂满了各国外宾赠送的徽章;一次有人送姥爷一条娃娃鱼,姥爷赶紧告诉我让我去厨房寻找那份喜悦和惊喜;有人送姥爷一只甲鱼,姥爷在甲鱼裙带上穿条绳子让我牵着玩。姥爷很喜欢养花,家里的苗埔里都是他种殖的各类花卉,他会把几乎所有的水果皮屑一古脑儿扔在水缸腌制肥料。他会让厨师到后院的一棵香椿树上采摘嫩叶让我知道香椿叶炒鸡蛋是何等的美味。姥爷待我好,却从不娇惯纵容我,一天晚上睡觉前,姥爷让我去楼上看看姥姥是否已经睡下,我上楼一看姥姥的书房和卧室都没点灯,就通知姥爷说姥姥不在家,姥爷知道后,让我先去睡觉,而自己则满军区大院边找边叫,累到半夜没结果,回到卧室却发现姥姥就睡在床上,把他气的,结果到第二天我被姥爷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姥爷功勋卓著,是个职业军人。工作和生活作风非常严谨,说一不二。这和他的戎马生涯是分不开的,解放前姥爷经历过许多战役,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身上留下的累累弹孔让我着实触目惊心。当然也只有经历过这种生死考验的人才会体现出对现代浮华生活的淡薄和荣辱不惊。姥爷在我心目中是个勇敢,正直,有担当,责任感很强的人,他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行必将影响我的整个人生,永远怀念我亲爱的姥爷

    
                                                                                                                                                    大外甥----王洋
                                                                          
                                                                                                                                              二零一零年正月初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