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渝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751807947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5月23日

丁渝——个人成就

发布时间:2012-05-23 21:33:35      发布人: 爱无止境

建造原子束仪

  丁渝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现高能物理研究所前身)的研究员,当时祖国的波谱学事业几乎是 一纸空白,既没有波谱学人才,更谈不上进行波谱研究的精密原子束磁共振仪器。为了把波谱学移植到国内,让它在 祖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丁渝亲自率领一批年轻科技工作者着手建造原子束仪。当时手头上只有从加拿大带回的部分 图纸,丁渝亲手绘制工程图纸,并常常身着工作服,深入车间与工人师傅一起,从吹玻璃、锉零件、开车床到焊接真 空箱、抽真空,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经常是一身油污,满脸汗水,没有一点专家的架子。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中国第一台长2.6米,容量为234升的供波谱学精密研究用的原子束仪诞生了。接着,进行光学调整,束流 调整,原子束的探测,极化束的观察,直到观察到零场跃迁和射频跃迁。它不仅能给出非常精确的超精细结构和核自 旋、磁矩、电四极矩的性质,进而验证核结构理论及量子电动力学,而且它的实验技术还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提供了 高精密度的频率和时间的原标准。原子束仪的建成填补了国家的空白,带动和增强了其他国防科研单位的自信心和能 力,得到上级的奖励,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大会邀请丁渝作了自力更生制造原子束仪的报告。

   同时,丁渝还带动 一批科技队伍积极开展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如1958年,在中国首次观察到质子自由运动的信号,开展弱磁场的测量 工作,为配合卫星上天和加强海军防御系统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开展光磁双共振研究

  1960年,美国科学家首先发现了激光现象,丁渝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突破和光学新纪元的开始,他紧紧 跟上,于1961年就在一个高温白金坩锅里培养出了红宝石激光晶体。同时还开展了“光磁双共振”的研究,在中国最 早看到了“光抽运”信号,后来这项实验技术被用到了石油勘探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进行低温超导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超导加速器新技术的研究勃兴,高能物理所决定成立新技术、新原理研究室。为此,将丁 渝从湖北五七干校调回来,让他筹建低温车间,进行低温超导研究。对丁渝来说,这是一个面临着啃硬骨头的新课题 ,他毫不气馁,到处奔波,冒着倾盆大雨,察看低温车间的选址。同时,他日夜勤奋阅读超导理论和超导加速器的书 籍和文献,还自费购买四本《加速器原理》的书送给大家阅读。丁渝特别注意大协作的精神,为了尽快在中国发展超 导加速器新技术,他组织、团结了国内一些著名的低温超导专家与技术人员一起,对超导技术协作攻关,带领本室人 员承担超导加速腔的研制,从寻找关键材料铌到解决自己提出的独特的《葫芦串》型腔体设计新工艺,跑遍全国,克 服了一道道障碍。他亲自带领年轻科技工作者冒着中毒的危险,用剧毒的氢氟酸对铌的表面进行腐蚀和化学抛光等工 艺过程。1973年12月成功地测出了X波段超导腔的无载Q0~107。超导腔技术对研究超导直线加速器起着关键的作用,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稳频技术,改善和提高原子频标的特性,在计量学和精密物理实验方面有着多种应用的可 能性。

   丁渝不愧为中国波谱学研究的拓荒者,也不愧为根据国家需要,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并很快进入其它科研领 域的活跃的科学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