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写在李老师离开我们之时
李老师走了,倒在了她所热爱的教室里。
对于李老师的离开,我始终不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率真、直爽、坚强的人,这样突然的离开我们,想必是任何一个人所不能接受的。
第一次见李老师,是在考研的复试中。当时李老师并没有问我任何一个专业问题。而是问我,“你们学校用的什么教材啊?”,“你们学校就业率有多少啊?”,“你们学校有多少考研的啊?”,“你们学校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有多少啊?”,等待。当时我还是比较不了解的,我不知道复试中一个老师这样问问题的意义何在。后来,才知道,这位举止大气,气质悠扬的老师就是我现在学院的党委书记。当时宋老师说,作为一个领导,她问这样的问题是必要的,她需要在对比中寻找教学管理上各个学校的不同。
后来,在入学见面会中,李老师教育我们要读书,要在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中寻找痛哭流涕的感觉。当时我还感到有些夸张,一本被解读了一两百年的著作怎么还会给人一种痛哭流涕的感觉。后来我知道,我错了,对于这样一个性情中人,任何一点感动她都是不会隐藏的,她都会用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不是虚伪的奉和或者自大的嘲讽。
最让人触动的,还是她对她所坚守的爱情的炫耀。没有任何一个女人不是为自己的家庭而富有成就感,不论她是高贵还是卑微。这种炫耀是高尚的,不是这个社会的浮夸。家庭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契约,是没有任何一种自然感情能够战胜的。甚至于,我一直把李老师在家庭上的成就当作了我的目标。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人之间永远的热恋,这是不因彼此之间的工作、对家庭的付出、年龄的增长所削弱的,彼此的追求和欣赏能够战胜生活中的一切琐碎和挑战。
李老师的课堂同样也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不是所谓大师的叙讲,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她对每个人方向的指导远远胜于对所谓知识教授。李老师始终教育我们对她人的尊重,乃至对自己的服饰都进行苛刻的精挑细选,从不让人感受到邋遢的样子。李老师始终教育我们要遵守规矩,她从不虚伪的隐藏自己的行政身份,告诫我们一个迟到者会给将来的入党谈话人会带来非常不好的印象。李老师始终教育我们要寻找到应然的方向,她反对一些同学所从事的她谓之为蝇头小利的兼职,教育我们要利用最珍贵的学生时光进行知识的沉淀。李老师始终不遮掩她对学生的爱,她对学生冠以“亲学生”与否的称号,以表明她对自己学生的特殊感情。
就是这样一位豪放的“武汉伢”,就是这样一位交给我们泡茶要倒掉第一杯水以防农药残留的老师,就在我们还议论着她会出什么考试题来难为我们的时候,以一种再也不会“难为”我们的方式,走了。
我承认,我批评过李老师的炫耀;我承认,我怀疑过李老师的学术成就;我承认,我抱怨过李老师在行政管理上的不足。但是,就在那一刹那,我所有的语言都成为了对自己最好的讽刺——你从没有认真的表达过对李老师的欣赏,你不认为这是对一个老师的不公么?尤其,当我知道李老师是累倒在研究生答辩之时并最终离开我们之后,我知道,不管我在用什么方式,都不能在弥补我对一个老师所犯下的错误了。
还记得那天去上课的时候,李老师正要进教学楼的大门,而我正要上楼,我都没有停下来叫一声李老师,我都没有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个患有严重高血压症的在年龄上超过我母亲的老师提一下它沉重的提包,我还有什么理由在对李老师发表什么评论呢?这是我唯一一次能够在我的人生中同李老师在提出所谓师生关系,仅仅是以一个晚辈尊重长者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机会,就这样流逝了,不知道李老师当时怎样想,当然我也不想解释,我只是希望李老师能够原谅我,能够不带着对一个学生的不满而离开。
李老师走了,用一种肉体上无法感知痛苦的方式,在昏迷中离开了。说实话,我到希望是这一种方式安详的离开,因为李老师再也不用思考了,再也不用为了很多本不应属于她的东西而操累了。没有了痛苦的表情,没有了扭曲的肢体,李老师仍旧是那么端庄,带着尊严,也带着她对人们的尊重而离开。
不过,谁都知道,李老师在精神上会是多么的痛苦,因为这里毕竟承载着她的所有:她的家庭与她的学生。李老师知道,她自己还没有为她所希望付出的一切写完那张卷子。
到底什么才是一个老师应该给他的学生的?不用否认,一个老师应该给与她的学生以知识,李老师做到了,直到她累倒,她都在教室里、讲台上。更重要的,一个老师应该给与她所爱的学生以看社会、理解社会和在社会中生存的知识,李老师在她的谆谆教导里也做到了。虽然李老师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但是,希望李老师不要自责,因为她给与了她的学生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她给与的一切。
其实,我们应该早早的珍惜李老师,我们应该早早的欣赏李老师的美丽,我们应该早早的表达对李老师的敬佩。也许这一切并不是李老师真正想要的,但是,我们每一句褒扬李老师的话语,都会激励她更加努力,更加力求做到她所认为的最好。
对一个人的考量,有的时候需要盖棺定论,但是,更多的需要我们认真的珍惜她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刻。对一个逝者的尊重,不是在追悼会上的哭泣与哀悼,而是在他还能体会感知的时候,能够进行彼此间的互动与交流,因为这是一种能够产生彼此促进的感情。
还记得周其明老师的那句话,“学生永远是我最大的领导”。我想,在李老师抛开行政体系的束缚之时,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其实,哪一位老师不希望她的学生比自己而有超越呢?在我们的老师这么珍惜她的学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更加纯粹的珍惜我们的老师呢?
真正的爱是没有边界的,真正的珍惜是在世俗交往中一视同仁的,真正的珍惜是能够超越世俗交往的藩篱的。我想李老师的纯真,不论是对领导还是对同事,不论是对长辈还是晚生也都是一视同仁的。我想,李老师也必然是这样的,没有世俗的阿谀,没有世俗的争斗,没有世俗的恶欲,而仅有的是对生活对身边每一个认的珍惜。李老师的豪爽也正因为如此,才那么的令人欣赏。
当我们每个人结束每一天的工作之后,我们珍惜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了么?我们认真的欣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了么?或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仅仅是我们向上攀登的板凳?
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既是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也应该是对身边每一个人的欣赏。只有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把别人当作富有价值个体而欣赏的时候,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的看到和谐的希望!
最后,希望李老师走好,下辈子,我还是您的学生!